长宁区-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考试时间分钟,满分分。)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宫殿中人唱歌作乐的句子是,。
(1)映阶碧草自春色(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3)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2.按要求选择。(5分)
(1)《红楼梦》第一回中,有僧人说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他所指的人物是(A)。(2分)
A.甄英莲B.薛宝钗C.林黛玉D.贾迎春
“菱花空对雪澌澌”中“菱花”指香菱;英莲(香菱)在元宵节丢失。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B)。(3分)
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又,。(选自《乡土中国》)
①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
②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通
③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
④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
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②①③④D.③②④①
注意①-④句中的“特殊”对应“个别”,④是对②的阐述,所以②④相连;同理①③相连。②④和“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联系更密切。故选B。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3—7题。(16分)
材料一
①“客户”与“用户”只有一字之差,不少人将其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截然不同。
②用户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而客户不一定是最终的使用者;用户关心的是使用价值,而客户更在意的是价格。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是基于交易,可用户却不一定是产品的购买者,企业与用户的关系是基于产品的使用价值。
③过去的数十年,我们经常会听到“客户就是上帝”的说法,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依照传统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理论,创新和销售是企业最重要的两项任务,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销售。所以,企业的核心战略和终极目标,就都落在了“销售”上。以客户为导向的话,营销策略就是有效的,为了完成销售业绩,企业就得费尽心思地讨好客户,不管对错,只要客户买单就算大功告成。
④然而,“客户就是上帝”这句话的本意,真是让企业这样做吗?很显然,是传统企业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谁都知道,低声下气地讨好是不舒服的,可是为了盈利,企业还是会倾向于营造这种不平等的关系。结果可想而知,企业一步步地掉进了沼泽地:见钱眼开、唯利是图、夸张描述、欺瞒事实……企业不尊重客户,没有替客户着想,甚至欺骗客户,彻底伤了客户对自己的信任,多半成交变成了“一锤子买卖”,没有回头客。
⑤相比之下,用户思维就不一样了。用户思维强调的是“以用户为中心”。我们都在用的搜索引擎,客户付钱做推广,但用户却可以免费试用;有些社交软件,用户免费使用,但贡献的流量可被用于其他收费项目,甚至可以把流量卖给需要的客户。
⑥与客户思维相比,用户思维显得更温情而人性化,它把每一个消费者都当成朋友,产品是彼此产生关系的唯一媒介。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推介,只需要让用户尽情地体验,追求来自心底的打动。
⑦用户思维是认同与信任的思维,打动消费者只是第一步,还要让产品体验超出他们的预期,在满足消费者的基本诉求之外,带给他们极致的产品体验和身份认同,从而将其转化为忠实的用户。
⑧客户思维的体验,通常是客户与商家发生交易之后才产生的,而用户思维的体验却是从你开始 下片是对曾使君到达光州边地后生活和心境的想象。过片二句,上句有情有景,境界雄阔悲壮。寒日的傍晚,一派萧瑟的边塞上,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真是令人激奋的场面。使君不仅身其中,而且还是长官和塞主。一般诗人的笔下,久守边城,则不免要流露出思归的凄怆之情。而这首词则一反常调,别出新意。作者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只愁飞诏下青冥”,使他不能继续呆那里。他何以要留恋边地呢?词的最后两句作了剖露:“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不应”,不顾。“霜塞晚”,呼应上文“寒日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串解这几句云:“言只恐诏宣入朝,不顾使君边塞,正有横槊之诗兴也。”横槊赋诗,语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云“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后来引用它赞扬人的文才武略。
词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并有写诗赞美的豪兴。作为一首送别词,它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友人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
①飞诏下青冥:谓下令回朝。②不应:不顾。
12.出版社编《分类词选》,这首词放入以下类别中合适的一类是(C)。(1分)
A.忆旧B.致仕C.赠别D.怀乡
根据“记得武陵相见日”、“还与故人倾”、“只愁飞诏下青冥”可知是赠别。
13.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记得”句以昔日乐景衬相思之深。
B.“回头”句虚写重逢之景渲染悲情。
C.“铁马”句情景交融,境界雄阔悲壮。
D.全词上阕幽峭冷艳,而下阕豪放磅礴。
“记得”句只点明六年前相见的时间,未明写昔日乐景,而今回首令人吃惊;“回头”句写而今相见已经是双鬓斑白,不是虚写;全词上阙凄凉悲伤。
14.画线部分思路曲折、词情慷慨,请加以赏析。(5分)
一般人即使安心守边疆也仍然希望归家,霜塞晚也是常人眼中的悲景,画线句却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边塞生活,有横槊赋诗之兴,只恐被朝廷召回,勾画出友人在其心中雄姿英发的形象,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友人在边塞建功报国的情意,这样写熨帖动人,有激励人心的力量。临别赠言毫无衰飒之气,词情慷慨,读来痛快淋漓,如闻边鼓之声。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钱若水正冤狱
①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某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
钱若水担任同州推官,通州知州气量狭小,性情急躁,多次依据心里的想法决断事务,不妥当。
②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到),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审问,审理)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捶击,鞭打)楚(打),自诬服。具上,州官审覆,无反异,皆以为得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到……去)若水厅事,诟(责备)之曰:“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判罪)死,岂可不少留熟(仔细)观其狱词耶?”留之且(将要)旬日,知州屡趣(催促)之,不得,上下皆怪之。
(一天,)一个富家女奴逃亡出走,不知去向,女奴的父母到州里告状,知州命录事参军审理此案。录事参军曾经向这个富家借钱,没有借到,于是指责说是富民父子几个人一起杀害女奴,弃尸河中,于是找不到尸体。(这父子几人)有的被视为主犯,有的被视为帮凶,按罪名都应判死刑。他们承受不住酷刑,自然就屈招了。(定案后,)录事参军将案子上报知州,知州召集有关官员进行复审,没有异常,都认为得出的是事实。唯独钱若水对案件发生了怀疑,留下案宗,几天都没有决断。录事参军来到钱若水的办公处所,责骂他说:“你收受富民的钱财,想开脱他们的死罪吗?”钱若水微笑着表示歉意,说:“如今有好几个人要判处死刑,怎么能不再稍微留下(一段时间)仔细审核一下他们的供词呢?”他把案件扣了将近十天,知州多次催促他,他也没有把案子退回,上上下下的人都责怪他。
③若水一旦诣州,屏(屏退,使退避)人言曰:“若水所以(……的原因)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使人送女奴于知州所。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没有)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前往)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参与)焉?”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
一个早晨,钱若水来见知州,他屏退旁人说:我扣下案卷的原因,是我暗中派人寻访女奴的下落,现在女奴已经找到了。”知州惊讶地说:“在哪里?”钱若水于是派人秘密地把女奴送到了知州那里。知州于是放下帘幕拉住女奴的父母问道:“如果你们现在看到自己的女儿,还能认出她吗?”女奴的父母回答:“怎么能不认识?”于是知州从帘幕后面推出女奴给他们看,女奴的父母(一看)就哭着说:“她正是我们的女儿。”于是知州召来富民父子,全部打开刑具释放。富民父子哭着对知州说:“如果没有您的恩赐,我们就要灭族了!”知州说:“是推官钱若水的帮助,不是我。”富民父子来到了钱若水办公的地方(要求见面致谢),钱若水闭门不见,说:“是知州自己访求得到的事实,我哪里参与了?”富民父子不能进入,绕墙而哭,(回家后)把自己的家产捐赠给寺庙,为钱若水祈福。
④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只)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其本心也。且朝廷若以此为若水功,当置录事于何地邪?”知州叹服,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远近翕然(一致的样子)称之。
知州因钱若水替几个被判死罪的洗雪了冤情,想为他上奏请功,钱若水坚决拒绝,说:"我只求审判案件公正,不冤枉处死人罢了。论功行赏不是我的本意。况且朝廷如果把这些作为我的功劳,那么应当把录事参军放在何处呢?"知州感叹佩服。录事到钱若水处叩头表示惭愧歉意。于是远近都一致称赞钱若水。
(节选自《涑水记闻》)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今数人当死(判罪)(2)知州屡趣之(通“促”,催促)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留其狱(B)
A.监牢B.罪案C.狱吏D.刑罚
(2)屏人言曰(C)
A.隐藏B.放逐C.使退避D.抑制
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
(这父子几人)有的被视为主犯,有的被视为帮凶,按罪名都应判死刑。他们承受不住酷刑,自然就屈招了。
18.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
19.第②段和第④段,钱若水以不同的说话方式、语气分别拒绝了录事和知州的诉求,请分析其不同之处。(4分)
回答录事的诉求,钱若水是含笑回应,以此缓和对方激烈的情绪,用反问句指出延迟决断的必要性,柔中带刚。回答知州时,先直陈内心的真实想法,再以反问指出拒绝的另一层理由,语气诚恳,态度坚决。
20.第④段写道“远近翕然称之”,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钱若水的可“称”之处。(4分)
钱若水的可“称”之处有:断案公正、有担当;有智慧,能发现案情疑点,处理案情方法得当;廉洁自律,事成不接受获释富民对其个人的谢意;有容人之心,不居功,能体恤同僚处境。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兰亭记〔明〕袁宏道
①古今文士爱念光景(光阴,时光),未尝不感叹于死生之际。故或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夕,嗟露电(朝露易干,闪电瞬逝。比喻迅速逝去或消失。)之易逝。虽当快心适志之时,常若有一段隐忧埋伏胸中,世间功名富贵举不足以消其牢骚不平之气。□□卑者纵情曲糵①,极意声伎;高者或托为文章声歌,以求不朽;或究心(专心研究)仙佛与夫飞升坐化之术。其事不同,其贪生畏死之心一(相同)也。独庸夫俗子,耽(沉迷,沉溺)心势利,不信眼前有死。而一种腐儒,为道理所锢,亦云:“死即死耳,何畏之有!”此其人皆庸下之极,无足言者。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②;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
古今文人喜欢怀念时光,没有不感叹生死的。所以(他们)有时登上高处临近流水,悲叹山陵上古不能长久;在花开的早晨和月光照耀的夜晚,嗟叹朝露的容易消失。即使在心情愉悦舒适自得之时,也常常好像有一些忧伤隐藏在心中,人世间的功名富贵不能够用来消除他们的牢骚不平的心气。于是地位低下的文人借酒放纵情感,沉迷于歌舞技艺;地位高的文人有的借助文章声乐,用来追求不朽;有的专心研究仙佛和飞升坐化的方法。他们做的事情不同,(但是)他们贪生怕死的心是相同的。唯独庸夫俗子,沉迷于权势利益,不相信死亡就在眼前。而且有一种迂腐的读书人,被道理束缚,也说:“死就死了吧,有什么可畏惧的呢?”这类人都是庸俗至极,不值得说的。庄周是达观之人,寄托情怀在藏山之中;孔子是圣贤之人,面对流水生发感慨。死亡如果不值得畏惧,(那么)圣贤在听闻大道上有什么可贵的呢?
②羲之《兰亭记》③,于死生之际,感叹尤深。晋人文字,如此者不可多得。昭明《文选》独遗此篇,而后世学语之流,遂致疑于“丝竹管弦”“天朗气清”之语,此等俱无关文理,不知于文何病?昭明,文人之腐者,观其以《闲情赋》④为白璧微瑕,其陋可知。夫世果有不好色⑤之人哉?若果有不好色之人,尼父亦不必借之以明不欺矣。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生死之间感叹尤其深刻。晋朝人的文章,像这样的不可不得。萧统《文选》唯独遗漏了这一篇,而且后来的学习文学的人,于是在“丝竹管弦”“天朗气清”之类的语言上产生疑问,这些都和文采道理没有关系,不知道对于文章来说有什么损害?萧统,是文人中迂腐的人,看他认为《闲情赋》虽好却有瑕疵,他的浅陋可想而知。世上果真有不喜欢美色的人吗?如果真有不喜欢美色的人,孔子也没有必要借这句话来表明不欺骗(他人)。
③兰亭在乱山中,涧水弯环诘曲,意古人流觞之地即在于此。今择平地砌小渠为之,与人家园亭中物何异哉!
兰亭在乱山之中,山中溪水弯弯曲曲,(我)猜想古人流觞的地方就在这里。现在选择平地砌成水渠流觞,(这)和别人家园亭中的事物有何区别呢?
(选自《袁宏道集笺校》)
①曲糵:代指酒。②“夫蒙庄”句:典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借此说明世事万物时时都在运动变化,难以预料。③《兰亭记》:即《兰亭集序》。④《闲情赋》:晋陶渊明撰,萧统认为“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⑤好色: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1分)
A.于是B.虽然C.已而D.间或
22.适合填入第①段划线处的一项是(D)。(2分)
A.庸下尚不及B.其死生一也C.死何足道也D.死如不可畏
23.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写眼前兰亭之景,交代了上文联系《兰亭集序》畅谈生死问题的缘由。以对择平地砌渠流觞做法的否定,重申了自己崇尚自然的主张,以此呼应并强调了上文正视生死问题、珍惜生命的观点。
24.本文与《兰亭集序》在语言上都不失素朴自然之美,又有明显差异,请就这两方面加以赏析。(4分)
两篇文章都不追求藻饰,用典自然、无堆砌滥用之感,文字洗练而轻松自如,因而都不失素朴自然之美。《兰亭集序》与本文相比用了更多的整句,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样的对偶句,与散句相杂,既有整饬之美又不失灵活多变之姿;本文偶有整句,主要是散句构成,用语更接近口语,显得洒脱不羁。
三、写作(70分)
25.人们普遍向往没有压力的生活,但人生中让人欣喜的大小成就,又往往是在压力之下取得的。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字。
需要购买一模试题全套解析请联系李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