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金灿灿的金箔装点食品,是不是看上去很有档次,也很适合节日?殊不知,这是违法行为。自去年7月以来,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已多次对经营者在食品中添加金箔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发现,春节来临,不少商家又悄悄上新了“金箔食品”。部分消费者对金箔食品也有误解:有人觉得上档次,也有人觉得“既然能‘吞金自杀’,为什么餐饮企业还敢让人吃?”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加点“金”,一碟花生米售价48元根据我国法律,不允许将金箔添加到食品中。加上监管部门多次查处和提醒,不少商家已将相关金箔菜品下架。不过,最近添“金”食品又有露头。记者在某点评网站上搜索“金箔”,结果显示,沪上有42家售卖“金箔食品”的餐厅,包括“金箔牛肉”“金箔虾饺”“金箔寿司”“金箔鱼子酱”“金箔鹅肝”“金箔金枪鱼”“金箔蛋糕”“金箔燕窝”“金箔冷面”“金箔冰粉”等产品。其中,日料和甜点是添加金箔的“重灾区”。从定价看,加了金箔的食品普遍比同类食品价位提高一个档次。例如,位于虹桥路号上海万豪虹桥大酒店的“酯怀石藏雪”餐厅,正在售卖两款怀石料理套餐(套餐价格分别为元/元一位),其中包括“金箔金枪鱼大脂加鱼子酱”。位于秀沿路-1号的“不将就海鲜料理”餐厅,正在售卖一款单价为48元的“金箔梅干菜花生”。位于四川北路号高宝新时代广场B-2室的“YO-CAKE蛋糕订制”,正在售卖一款定价元的“ins风金箔草莓蛋糕”,只不过有店员提醒,添加的金箔不可食用,只是一种装饰材料。“金箔”到底是什么?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食品里添加的金箔,并不是黄金,而是食用闪粉。今年年初,根据长宁区市场监管局通报,部分商家使用的“金箔”其实是一种食用闪粉。例如,上海贤木肆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虹桥路分公司在菜单中标示有一款“金箔玫瑰牛舌”菜品,价格为人民币元/份。经调查,该经营户使用的并非菜品名中所述的“金箔”,而是“GOLD食用闪粉”,经营户涉嫌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和虚假宣传,长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拟立案调查。在电商网站搜索“食用闪粉”,可以发现大量金、银、红、黄等各色食用闪粉,以瓶销售,每瓶在0.05克至0.5克,价格从几元到一两百元不等。而国内实物黄金价格目前在每克元左右。由此可见,食用闪粉不可能是真金或纯金,否则经营者无利可图。也有业内人士透露,销售“食用金箔”的商家鱼龙混杂,部分产品涉嫌为“三无”产品,相关“食用金箔”大都为色素调制的“假金箔”,还可能存在重金属超标等安全风险。餐厅若购买这类产品违法加入食品,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如果是真金箔,能吃吗?有消费者好奇,如果店家使用的是纯金制作的金箔,能吃吗?也有网友表示,在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也见过含金箔的食品、饮料;甚至有网友表示,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在上世纪80年代就将黄金列入食品添加剂范畴,认为它可以作为一种色素使用。但是,“可以使用”并不代表“允许使用”。我国法律明确规定,黄金不能添加在食品中。上海市消保委委员厉曙光表示,餐厅在食品中添加金箔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在我国现有法律规则体系下,金箔不是食品添加剂,更不是食用的食品原料,商家不能将金箔添加在食品中。为什么国外有金箔食品,但我国不允许上市?这个问题得一分为二看。一方面,从安全性的角度看,黄金本身无毒且性质稳定,胃酸不能将其消化掉,所以人们吃下去的黄金会原封不动地排出体外,不会存留在体内,也不会导致中毒。通常,由纯金加工成薄片后制成的金箔,厚度非常薄,就算吃下去,量也非常少,不会危害健康。这也是部分国家和地区允许金箔(前提是纯金箔而不是假金箔)加入食品的原因。但另一方面,金箔加入食品,对人体并无益处,反而会抬高产品售价,成为营销噱头甚至助长奢侈消费。这是我国不允许将金箔添加进食品的重要原因。因此,监管部门建议,消费者如果遇到“金箔食品”,首先不建议食用,因为不能确定经营者添加的究竟是真金箔还是假金箔,假金箔有食品安全隐患。其次,建议向监管部门举报这一违法行为。金箔可以吃,为什么“吞金”却致死?在“吃黄金”这件事上,部分消费者还有疑问: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经常看到“吞金自杀”的情节,吃黄金明明会死,为什么经营者还敢在食品中添加黄金?事实上,“吞金自杀”里的黄金与金箔并不相同——相关情节涉及的是大块的黄金或金饰品。在吞咽过程中,可能会卡在食道里或堵塞气管导致窒息身亡;而且黄金密度很高,金块或金首饰下坠压迫肠道不能及时排出,很可能会造成消化道梗阻,最后因肠道坏死致死;如果金块较大或有棱角,还可能会划破胃肠壁,引发大出血而致人死亡。此外,如果黄金的提炼纯度不够,还可能含有铅、银、铁、铜等杂质。若吞食纯度不高的黄金,则存在重金属中毒的风险。所以,“吞金自杀”很可能是物理伤害或黄金纯度不够导致的重金属中毒。(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