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三小依托“教学助手”信息化手段教学。何思哲摄
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二小学生观察树叶。薛婷彦摄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课后服务推出九大类64个社团活动。图为学生在研究机器人。何思哲摄
■“双减”在行动·学校教育篇
学科类培训班冷清了;小区里因作业诱发的亲子争吵少了;社区广场上结伴嬉戏的孩子多了;运动馆、博物馆外带娃排队的家庭多了……这是冬日的申城正在上演的暖心场景。
喜人变化的背后,是上海精准发力、系统推进“双减”带来的教育生态的改变:课后服务满意率达95%以上,实现了义务教育所有学校、工作日全覆盖;“作业不离校,应考不操练,提质靠学校”成为常态;“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育人氛围蔚然成风……
在从严治理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同时,上海聚焦学校主阵地,打好“双减”组合拳,从提质“每一个课堂”到做强“每一所学校”,从赋能“每一名教师”到汇聚“家校社合力”,将改革的重锤落在每一个顽瘴痼疾处、发展关键点,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用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的话说:“上海落实‘双减’要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系统推进、标本兼治,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双减’带来的变化,真正让‘双减’成为撬动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双线齐发力,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
“作业少了、精了,每天睡眠的时间长了。”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张辰鸣的小心愿在这个学期实现了。
为了确保“小学书面作业不出校门”,平凉路三小和上海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样,都形成了“一日一公示”“一周一报备”“一月一问卷”“两月一检查”“一学期一回顾”的校内作业公示与管理制度。
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平凉路三小还设置了分层作业,让学习困难的孩子“吃得饱”,让学习不费力的孩子“动动脑”,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而批改和辅导校本化的分层作业,则成为教师们课后服务中的重要一环。
“双减”对学校的专业水平、内涵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业承担着诊断、评价和指导的重要作用,上海以加强作业管理为突破口,不断夯实课堂主渠道。
年上海“作业研究”成果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结合“双减”新要求,上海又在作业指导和作业设计上持续发力,推出了作业管理的相关文件和市级层面作业高质量建设体系,通过减轻作业负担来倒逼教学质量提高,让教育改革触摸到了最日常、最专业,也最深刻的角落。
“双减”之下,“小”作业中孕育的“大”育人观得到了充分释放,上海学生的作业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为什么沾了凉水的手拿刚出笼的熟馒头,不会觉得烫手?为什么拿着筷子的前端更容易夹住菜?……这是长宁区延安初级中学物理教师给学生出的作业题。
传统教学模式中那些反复的、大量的、低层次的作业训练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开放性作业。
英语作业不再只是“抄抄写写默默”,而是组建编辑部,办出一份别出心裁的英文报;道德与法治作业不只是“背多分”,而是开展社会观察,撰写调研报告。走到户外,生命科学的作业有了生动有趣的自然笔记;面对真实世界,学生们开始通过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开启项目化之旅……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教育要带给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社会合作的能力、敢于批判和质疑的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看来,这些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跨学科的多样化作业,其最大价值正是在于让学生感知到学习本身的意义,提高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乐学善学中提升综合素质。
据悉,上海将出台“校本高质量作业体系”,更好推动不同年级同一学科作业纵向衔接的科学性,同一学段不同学科作业横向衔接的关联性,从作业设计到批改、讲评、辅导各要素循环的互动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内涵与质量。
线下,狠抓作业建设;线上,做精名师指导。在不断优化作业管理的同时,上海抓住城市数字化转型重要契机,“双线发力”,全面升级了惠及所有学生、更具个性化和专业性的“空中课堂”在线学习平台。
升级版“空中课堂”不仅加强了优质免费教育资源建设和供给,全面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段、各学科全覆盖,而且在初中学段增加了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对每一门学科的重难点进行讲解。目前,上海已在全市初步建起了市区校三级互动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答疑服务。
“空中课堂”受到了学生和教师们的积极响应,收视率和学生上网的阅读量大幅度提高,大家普遍反映,线上的丰富教育资源是学生“双减”以后个性化学习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宝库”。
畅通微循环,打通均衡供给“主动脉”
作为一所普通小学,杨浦区内江路第二小学新学期也同样面临着“双减”后课后服务资源不足等挑战,但校长董敏却并不焦虑。作为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紧密型教育集团的成员校,内江路二小第一时间共享了集团合作带来的红利。
不仅集团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为学校丰富的课程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集团内教师流动机制,成员校开鲁新村第二小学教学大组长和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数学教导两位骨干教师靶向式流动到了内江路二小,开展精准支援,为学校数学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从根上破解“双减”难题,要靠教育优质均衡。“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要打通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主动脉”。为此,上海一直在探索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目前个学区集团覆盖80%以上的学校。“双减”之下,“2.0版”的紧密型学区、集团更是加紧了建设步伐。
更紧密的学区集团找准了打通“主动脉”的关键痛点,畅通内涵发展“微循环”,跑出了教育优质均衡“加速度”。
如何畅通教师流动“微循环”?上海通过区域范围内统筹,附加性地解决紧密型学区、集团创建所需编制;并在评定职称、荣誉上,向学区、集团内经常性流动、承担带教任务的教师倾斜。
作为上海紧密型学区、集团中的代表,上理工附小教育集团5所学校中有两所都是相对薄弱的学校,流动教师中骨干比例接近一半。为了实现校际间的精准匹配,集团还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教师和学科分别进行数字画像,进行教师优配。
精准流动“流”出了均衡新发展。以数学学科为例,教师流动促进集团内薄弱校学科成熟度显著提升达21.96%,集团在该学科质量的差异程度显著缩小45.64%。
如何畅通优质教育资源“微循环”?上海除列专项经费支持紧密型学区和集团建设外,还实施学区、集团捆绑式考核评价和联合教研。
上理工附小紧密型教育集团理事长丁利民告诉记者,集团5所学校组建起了教学管理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共享中心、党建中心这“四大中心”,开展联组教研,成立“命题研究骨干团队”,课程教学共研、学生活动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激活造血机制、形成一潭活水,我们真正实现了不一样的学校,同样的精彩。”丁利民说。
据悉,今年上海新建设紧密型学区、集团57个,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9.3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2.07%。
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让更多家长不再焦虑。
全员导师制,赋能家校共育“主力军”
“你家孩子选导师了吗?”今年新学期开学,在试点一年的基础上,上海在全市初中学段和小学、普通高中重点年级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成为家长们热议的话题。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角色尤为重要,家长的作用更加凸显。如何赋能陪伴学生成长的两大“主力军”?“通过全员导师制的推行强化教师的育人能力,加强家校的互动沟通,让每名学生都能拥有良师益友,有了‘知心人’,让每个家长都能树立科学育儿‘大理念’。”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闵辉说。
与班主任的工作不同,导师更注重学生成长中的个性需求和精准指导,可以说既要做益友,更要成为良师。
徐汇区上海小学二年级学生小段的妈妈曾因气恼小段学习态度不端正,而惩罚小段学习直至深夜。没想到第二天下午,小段的导师丁老师就给她打来电话,原来孩子向自己信任的“好朋友老师”告了妈妈的状。丁老师在电话里和小段妈妈谈了很久。“那次谈话让我反思很多,当天晚上,我向孩子道了歉。”小段妈妈感激地说。
为推动全员导师制的开展,让每一位教师提升育人能力“金智慧”,上海积极开展专业资源开发和培训调研指导,印发了“师生关系”“家校沟通”“作业命题”等指导手册,每位导师都要做到“一必写、二必访、三必谈”。据悉,上海正在同步实施市区校三级全员导师培训,还将开发相关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包,全面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嘉定区黄渡中学教师赵月侠已经成为导师一年多了,有了更多和学生心灵沟通的“常时空”,她有针对性地面向中考选择有困惑的学生开展生涯指导。一直被要求考上高中的佳怡因为学业水平偏低,非常苦闷。在和导师的深度交流中,佳怡和她的父母都转变了观念,将目标确定为考取中高职贯通的学校。最终,中考后她顺利被震旦职院录取,并考上自己心仪的中高职贯通专业。
联动校内外,共谱合力育人“主旋律”
95.7%的学生参与了课后服务、93%以上的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课后服务满意率达95%以上。体育锻炼、艺术活动、作业辅导、科创探究、校园劳动……如果问上海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那无疑是“丰富”。
丰富的背后是保障的支撑,上海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补贴标准,按照在校生每生每年不低于元的标准,补充学校用于免费课后服务的运行经费支出;按照法定工作日课后服务2小时按3课时折算、每课时补助85元的标准,安排经费发放教师课后服务报酬,确保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劳有所得。
丰富的背后更是整合全社会资源、合力奏响立德树人、五育融合的主旋律。
围绕党史育人,上海今年暑期推出“大中小学校内外红色育人版图”,深入发掘本市校内外红色历史、红色建筑、红色资源,形成7张主题地图。通过上海教育博览会小程序平台,学生随时可以了解“百个红色校园建筑”“上海爱国主义系列社会实践基地”等不同主题红色线路以及育人内容。
“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活动则拉开馆校合作新探索。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珍贵革命文物走进校园,并创造性转化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革命传统进校园进课堂。
大中小学联手更让一体化不断深入。复旦大学与所在的杨浦区联动,已派出17位教师深入区域中小学课堂,开设相关课程,启动了大中小学一体化专业化课后服务支持体系的探索。
面对课程资源的多样化要求,上海不断整合校内外资源,并开辟专业遴选渠道。11月15日,首批“上海市素质教育优质课程项目资源”进校服务课程上线试运行。今年7月新成立的上海市校外教育质量评测中心首次全口径面向全市各类单位、机构征集素质教育类课后服务课程与活动。经过严格的专业把关,首批门涵盖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体育健康和综合课的课程与活动面向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放。上海市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也征集了课后服务项目项,覆盖全市16个区。
应对教师资源的压力,上海鼓励各区建立助教队伍,整合退休教师、志愿者和其他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作为课后服务补充力量。全资国企的“小荧星”艺校作为优质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组织并培训97名优秀专业教师。上海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更主动作为与区域内的学校“手拉手”开展课后服务。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实现周五至周日学生“走进”中心,周一至周五教师“走入”学校的“双走进”;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五育活动日”覆盖全区中小学,已有超过1万人次参与体验。
“区活动中心‘送课到校’,让我们有机会目睹京剧文化的神韵。”金山区干巷学校七年级(3)班学生陆鑫玥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国粹京剧的魅力,更产生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受益的背后是多样化、多层次、全系列的校外教育格局的逐步形成。
“双减”之后,多出的课余时间孩子到哪儿去、做什么,也成为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