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上海外滩,一群年轻的“白大褂”聚在一起,用义诊拉开了“医苑新星”志愿服务活动的序幕。25年后,当年的“新星”纷纷变成了学科带头人,他们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则沿着老师当年的足迹,充实“医苑新星”的队伍。3年前,医苑新星打磨出一支健康讲师团,品牌下设大型义诊、《Doctor沪》健康科普视频、《健康捉“谣”记》音频节目、青春医馆、医师学院等项目。12.5“国际志愿者日”前夕,“医苑新星”在全国数百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图说:今年的“医苑新星”大型义诊活动现场来源/市卫健委团委供图(下同)从义诊到健康讲师团年起,来自市、医院的余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参与“医苑新星”大型义诊;年,“医苑新星”成立了健康讲师团,瞄准白领公寓、社区、街道等青年开发了“青春医馆”、“乐行西部”等项目,赴上海各区开展健康讲座,在新媒体平台推出“健康捉谣记”、“DOCTOR沪”等栏目,分享好玩、有趣又实用的健康科普知识。长宁区疾控中心团支部书记戴恒玮,就是通过这个讲师团的召集令,从过去“看不到脸”的“疾控小医生”摇身一变成为科普明星的。其实,戴恒玮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但他却总是头戴绿色青蛙大头套,把自己变成一只“科普蛙”,一边弹奏吉他,一边把科普知识表演出来。说起其自创的节目《酱紫的蛙》,还有一个小故事。一次,在一节学校的科普课中,一位高中女同学问他:“是酱紫的哇?”他没听懂。女同学解释:“酱紫”的意思就是这样子,“哇”等于“吗?”。课后,这句“酱紫的哇”让他灵感迸发,为何不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打造一个健康科普形象?在上海市卫健委团委、长宁区团委、区卫计团工委的支持下,《酱紫的蛙》科普品牌诞生了。他还拍了一套17集的科普剧,由他本人扮演一只“科普蛙”。这只“蛙”在校园里还成立了科普实践基地,以“食育”为主题对学生进行传统用餐礼仪和食物营养知识的课程,成为了孩子喜爱的“蛙叔叔”。图说:年,“医苑新星”大型义诊拉开帷幕专业医生勇敢站出来传统的健康科普不讨年轻人喜欢,但是,“医苑新星”的舞台不一样,医院的大夫、医院的医生,还是实验室的检验师、急诊室的美小护,近名来自基层一线的医务青年都能在线上和线下诠释不同的科普力量。医院的医生。这些年来,他看到伪科学、保健品推销、伪养生节目充斥网络,许多老年人听信保健品推销,花了几千甚至上万买了骗人的保健品,后悔莫及;有的患者听信电视养生节目,自行购买药物保健,导致疾病加重;有的则迷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