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周胜洁
青年能否给社区治理带来更多“金点子”?青年积极参与管理的社区是否更有活力?无论是“小巷总理”华磊,还是90后社区治理“智多星”张烨石,或是正在社区进行新探索的大鱼营造联合创始人何嘉,都给出了肯定答案。他们与社区相遇时都很年轻,如今带着自己的新思考、新探索奋斗在社区,为社区治理增添青春力量。
/遇见/
在最好的岁月走进社区
年,刚满20岁的华磊成为一名光荣的世博女兵。退伍后,年轻有活力的她与社区相遇了,转型成为一名“小巷总理”。如今,华磊是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瑞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社区里很多老人谈到华磊时总是眉开眼笑:“她就像我们的亲孙女。”
这种没有血缘的亲情是如何升温的?原来,刚到社区工作时,华磊通过走访独居老人发现,很多老人的子女并不居住在本市,而邻里间的来往又较少,老人们感到内心孤独。于是她针对社区老人的不同文化需求,组建了十余支文体团队,有合唱队、旗袍队、摄影沙龙、英语沙龙、“快乐老宝贝”等。其中“快乐老宝贝”团队是一支由社区独居老人和纯老户组成的团队。华磊先挖掘了热心的社区达人黄阿婆,由她担任组长,动员老人们走出家门,每天定时健身活动,相互帮忙带菜,分享美食,逐渐形成了一种互助养老新模式。
华磊是社区的服务者,而90后律师张烨石则是以业主身份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年,张律师加入虹桥河滨花园小区业委会,参与改造了小区电子识别系统道闸,恢复了小区监控系统,还利用专业知识为小区制定规章制度。后来他被推选为业委会副主任,年3月当选上海花城居委会委员。长宁区首家青年业委会议事中心也设在他所在的小区,张烨石常用这个平台开展“议事+活动”,引导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我觉得业委会工作成了我的‘第二职业’,下班回家后习惯在小区里晃一圈,发现问题就和物业沟通、解决。”
住在新华路街道的何嘉,四五年前就开始了在社区的探索,作为社会组织大鱼营造联合创始人,他正在做的事包括如何改善社区环境;如何让社区中相对独立及陌生的个人相识变熟,让大家彼此建立信任,相互协作。
在不断探索中,他们逐步走出自己居住的社区,在虹桥机场新村建立了“社区参与式博物馆”,让仙霞路虹仙小区的防空洞变成了“闲下来合作社”。他们还发起了很多互动性活动,比如让居民自发写提案,参与“一平米改造”计划;在元宇宙里上线了专属志愿者NFT徽章。社区的概念在这些年轻人的热情和实践中被重新定义了。
/先锋/
在最困难的时候走在前面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社区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考验。作为“小巷总理”,华磊责无旁贷成为“大白”。瑞虹新城是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化大型社区,而华磊管理的瑞虹新城一期,有近位居民。这一次,她采用了新“打法”:在居民中组建志愿者队伍,以分楼包干的形式发挥自治力量。10个楼栋各有1支志愿者队伍,再加上1支机动志愿者队伍,每个楼栋志愿者队伍分成核酸组、采购组、医疗组、运输组、关爱组,分工完成各自楼栋里的工作。“核酸现场,我们各个环节无缝衔接,保证了检测速度,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等待的时间。”
同一时刻,张烨石也穿上了“大白”,转型成“防疫尖兵”,他第一时间设计招募海报,分发到各个楼组群中,招募组建了一支60人的“社区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为配合“大白”快速采样,张烨石提出“首拿管尾拿码”的“金点子”,让检测效率提升30%。张烨石介绍,过程中青年突击队相互“打配合”,一人负责发试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