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宁区不断深化文旅融合,以推动地区文旅资源共享,实现文旅公共服务效能提升为目标,制定了《长宁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方案》,设立了多个文旅融合试点单位。其中,以“海派非遗新体验”为主题推出的缤纷文旅活动,首次将“非遗+”的理念,植入上海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给市民游客带来丰富的文旅消费新体验。本期的“公共文化示范区创新发展”系列报道,一起来“解锁”海派非遗新体验。
探索“非遗旅游”区域文旅新空间
从展览非遗艺术的外墙橱窗,到浓缩老上海文化记忆的民俗老街,再到不久前正式开放的全国首家区级沪剧艺术馆……北渔路95号的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不少长宁人体验非遗文化的首选地。
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为长宁民俗文化中心,作为国家级文旅融合试点单位,于年通过文旅部验收工作,同年与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合并。此后,长宁加强非遗保护和文旅融合,推进机构改革,将两馆原有的传统文化和非遗品牌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内容叠加,将公共文化和非遗保护的服务范畴和功能定位,更多地融入城市考古、文化旅游,更多地参与文旅结合、文教结合、文商结合。
与此同时,长宁还进一步加强非遗场馆整合,调整优化原有非遗场馆设施功能,聚焦传承传播特色,集宣传推广、传承保护、传习研究、研学旅游、互动体验、项目展示于一体,建立了“两中心三基地”,即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沪剧传承保护中心、非遗影像保护基地、海派年画传承基地、海派书画艺术馆。今年建成开放的“沪剧展示馆”、“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更是让丰富非遗体验内容和阅读功能越来越丰富。
在此基础上,长宁还持续在非遗文化中注入文旅融合活力,以“市民夜校长宁非遗分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契机,以“节气课堂、快乐暑假、非遗党课”为特色,与街镇分馆和区域内中小学校联动,因地制宜,结合主题,开发延时服务项目,举办“非遗传承、民俗体育、沪语推广、传统美术”等特色培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白领、中小学生走进非遗中心和各大非遗场馆,体验非遗乐趣、感受传统文化,打造非遗网红打卡地。
挖掘“城市考古”海派非遗新路径
除了文旅新空间,近年来,长宁还坚持以当下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海派非遗的新路径。
“我是动物派出所滴朱迪警官,侬好哇?唔还……可以。唔……摒牢摒牢……”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沪语大赛的舞台上,《疯狂动物城》中一段朱迪警官和树懒的对话被改编成沪语版,让在场观众忍俊不禁。当天,参赛者们以丰富的形式演绎沪语,沪剧联唱、阿卡贝拉、上海说唱、沪语红色故事朗诵、男女声二重唱、海派脱口秀、沪歌轮番上演,展现了沪语文化的多样魅力。
记者了解到,“上海话·上海情”沪语大赛,是长宁坚持了10多年的非遗活动品牌。近年来,长宁通过各种形式的非遗新体验内容供给,引导市民阅读长宁、品味上海海派文化价值,沪语大赛就是其中之一。
年,长宁又围绕“一江一河”和“海派城市考古”,开展了对“苏河源”的历史探寻和文化研讨,以“非遗新体验”为小切口,提升文化游城市温度,并通过沪语比赛形式,组织市民发起“城市考古”话题,围绕“新泾港”苏州河上海起源,用上海话进行城市考古,探讨苏州河历史文脉与上海都市民俗之间的发展渊源。
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市民不仅爱上了非遗、海派文化,也在行走中体验了长宁文化旅游更深层次的内涵。
构建“非遗进商圈”假日文旅新品牌
热闹活泼的打莲湘、舞龙舞狮闹新春……今年春节期间,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长宁ArtPark大融城举办了“初五迎财神·民俗行街”活动,将行街表演与手作体验动静结合,让不少市民游客在逛商场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非遗文化魅力。
其实,“非遗进商圈”的活动在长宁已不算新鲜。近年来,为了在传统节日中进一步营造浓浓的传统节庆味道,长宁非遗中心长期致力于开展各类传统节庆民俗活动。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推陈出新,已形成春节、元宵、端午、乞巧、中秋、腊八等多个传统节庆民俗品牌,其中有节俗体验、特色演出、团队表演、手工展示、节俗讲座等活动内容,并多次在长宁东、中、西部各大商圈举办,巧妙地将非遗文化、节庆活动送进区域文旅消费圈,积极参与文旅新空间建设,为市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
开展“非遗团队”对外交流新服务
长宁的非遗文化不仅浸润着这片城区,也慢慢“走出去”,在不少地区有了影响力。
据了解,为了拓展“志愿团队”非遗帮扶新交流,近年来,长宁区以志愿服务和非遗保护为宗旨,组建了皮影戏、中国结、舞龙舞狮、响铃等几十个非遗志愿服务团队,多途径开展对外文化艺术交流。
面塑是长宁区的非遗文化之一,如今,在千里之外的云南省绿春县,也有不少小朋友学习到了非遗面塑的技艺。原来,为了进一步增强非遗文化影响力,长宁不断加大对口协作非遗帮扶,与云南省绿春县结对,开展面塑、撕纸等非遗培训,并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文化志愿者,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开展非遗技艺体验课程,把非遗文化从东海之滨送到了“彩云之南”。
此外,长宁还注重扩大地区间非遗交流,多措并举吸引跨省市国家级项目。长宁各文艺团体带着皮影、中国结、撕纸等非遗项目多次赴台湾省参加锡口艺术节,与台湾同胞交流民间艺术;赴河北邯郸市参加首届中原皮影艺术节,与全国各地皮影团交流演出;邀请国家级非遗陕西皮影团来长宁,为百姓展演皮影艺术;邀请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文艺团来长宁,让市民体验国家级非遗项目“格萨尔”文化的艺术魅力……
围绕“乐嗨上海”“长宁非遗新体验”“海派城市考古”“活力商圈”等多个主题,依托区域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长宁的“非遗新体验”服务内容不断夯实。据悉,接下来,长宁还将通过多种形式的“非遗新体验”内容供给,提升城市温度和文化品味;以“试点单位”为新标杆,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发挥“总分馆”体制优势,构建长宁“非遗地图”,在保留都市文化乡愁的同时助推城市文旅融合,形成公共文化场馆和旅游服务相融合的发展模式,让市民游客在长宁体验集参观、体验、互动、欣赏、休闲于一体的非遗旅游。
来源: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