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无尾象和猫的旅行探险事务所,请随我们一起去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小众旅行故事吧!
说到邬达克在中国的建筑,整个上海可谓是数不胜数,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网红打卡地武康大厦,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实邬达克当年在上海期间总共是设计并建成超过个栋建筑,这个量可谓是惊人而且,其中有50栋建筑都是先后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这一幢幢房屋加起来便是大家记忆中的那个老上海,他们穿越百年时光,但庆幸的是这些建筑都完美的保留了下来。
但说句实话在穿过这些建筑后,我更想去看看邬达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我带着种种的疑惑,我来到了这间属于设计师本人的纪念馆,在周边现代化的高楼建筑相比,这栋纪念馆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邬达克纪念馆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番禺路号。
邬达克纪念馆是本地一幢三层额英国乡村风格别墅,它曾是邬达克在上海的家。据门口的资料介绍上说:他年至年邬达克居住在这里,这一时期也正是他在上海的事业高峰期,因为这时候他一直在参与上海的洋房与设计。但奇怪的年2月,54岁的邬达克携家带口坐船悄然离开上海,一起带走的还有这幢房子里的一扇镶板门和一张绘图桌。
也许是因为他妻子的母亲是来自一个英国贵族家庭的缘故,所以他把妻子偏好的英式乡村别墅风格也融入到建筑中了,怪不得我就说一走进去就有种英伦风。说实话,我真的很难想象,在上海的高楼大厦与洋房之下,还能找到这么一间独具特色的乡村式别墅。
,要想了解英式建筑一定要靠近他,我走入其中后才发现英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繁琐的造型。我一直都知道英国人追求的是艺术感强烈的建筑物,所以他们在设计房屋的时候,总会在房屋外表做很多改造。他不像德国的现代主义建筑,给人一种庄重神秘的感觉。回头再来看看邬达克的这栋旧居,陡峭的石板瓦占立面高度近一半,两边是高耸的烟囱,房屋南面则修建了山墙。
说实话,光是这栋别墅就非常具有30年代上海的本地特色,因为它底层是专门设计的红色清水墙体,而拱券大门上赫然的挂着番禺路号的门牌是那么的显眼。深色木构架露明,门窗套为粗砺石质。我觉得光是这栋纪念馆的价格足以卖下周边的一大片房子。
还未走入屋内,就觉得房屋外立面是如此的吸引人,那本白的墙面、褐色的石瓦、每一层配色都显得色彩协调,层次丰富。建筑底层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哥特式三连列窗和圆拱形的大门,二层则是折线型凸窗。
据看管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说:据说在当年的住宅南面还有着大片大片的花园,周边是一片广阔的空地,不过现在花园处已经被改造成为一个学校的操场,附近也早已成了一篇热闹的马路。其实现在要理解邬达克于年-年间居住的宅居,还得回到他当年的设计手稿中。而在这栋建筑中,这些手稿都被装裱起来挂在了墙上。唯有看着这些图纸细细研究,再把他们组合起来,成就一个不一样的上海。
时至今日,藏在番禺路上小弄堂里的这座邬达克自住宅,我们路过的时候很容易与它擦肩而过。但如果有心穿过弄堂,便会发现一幢恬静竖立的独栋庭院别墅,那就是邬达克在上海的第三个家,也是最大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