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04来源:劳动报
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上海奶奶”沈翠英把一套原本要留给孙儿辈的房产拍卖了万,援建灾区重建8级抗震小学。从那时起,这位老人开始踏上“造血式慈善之路”,10余年来,尽管已亏损数百万元,她却至今初心不改。“慈善这条路,我这辈子是要走到底了。”沈奶奶说。
坚持:十余年慈善路初心不改
日前,记者来到了位于剑河路的“上海市长宁区对口帮扶地区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这里也被称为“上海奶奶助农生鲜超市”。
一进门,就看到沈翠英与门店工作人员忙着给一家企业购买的消暑产品装箱,地上整齐摆放了几十个空纸箱。虽然开着电扇,但三人早已满头大汗,忙得不亦乐乎。
“最近天气热,这是上海一家爱心企业特意来我们这里订购的退休职工‘送清凉礼包’,里面有绿豆、莲子、白木耳等等,都是我们的扶贫产品,装箱完了就给他们送过去。”一边说着,沈翠英也没放下手上的活儿,熟练地将产品装箱、封口。
“我们夏季送清凉的高温慰问品做了十多年了,一些企业一订就是好多年,算是对我们扶贫产品的肯定吧!”在卖掉房产帮助灾区建起希望小学的事迹传遍千万家后,上海光明集团帮助沈翠英奶奶做起了对口帮扶地区的脱贫工作。
“你现在看到的这两大间门面房就是光明集团低价租给我的,现在成了我扶贫产品的展示展销厅。”沈翠英告诉记者,展示厅落户新泾镇之后,镇里很重视,利用展示厅位置,和她一起建立了“长宁区新泾镇聚爱公益服务中心”。
今年在与市政府合作交流办以及长宁区交流沟通后,沈翠英拿出大部分面积展销长宁区对口帮扶地区的农产品。她说,扶贫产品得符合上海市场的标准,这里涉及一百多种产品,她坚持亲自把关。
挫折:“造血”之路充满坎坷
一路走来,沈翠英的慈善之路充满了波折。
汶川地震后,沈翠英多次去都江堰,了解到灾后重建任务十分繁重。她捐献的万元实在微不足道。于是,她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援助工作持久下去,真正为灾区百姓排忧解难?
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沈翠英知道,若想持续性地将慈善事业开展下去,必须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经济,走上自力致富的道路。为此,她又将自己仅有的一套住房,向银行抵押贷款万元,创办了上海聚爱实业有限公司。
“聚爱公司”成立之初,沈翠英就承诺将利润的30%捐入上海慈善基金会的专项基金,用于资助都江堰贫困儿童就学。
在多次实地探访后,沈翠英决定将都江堰红心猕猴桃作为主打农产品在上海销售。如今,都江堰的果农们收入大幅提高,逐渐脱贫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不懂营商的沈翠英承担了所有的市场风险,几年来公司接连亏损几百万元。
“当时不懂,猕猴桃作为季节性水果上市时间短,又容易腐烂。第一年(年)有1/3的猕猴桃烂了没卖掉,亏了两百多万元。第二年有了经验,造了冷库,但还是亏了几十万。”不过沈翠英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他们的猕猴桃已经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每年八九月猕猴桃上市时,很多老客户还会带着新客户慕名而来。“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感恩:亲人理解、陌生人认可
以前总有人会问沈翠英:“当时四百多万的房子,如今能有上千万,你捐了不后悔吗?”
“我从没后悔,因为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沈翠英说,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学校看看,看着学校门口石碑上写着“尚慈翠英小学”几个字,就觉得值了。“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情感,钱或许会用完,但这所学校将永远在那里,我的人生价值也放在那了。”
十几年来,儿子和儿媳对沈翠英的决定都十分支持,不仅陪她一起前往拍卖公司签订委托协议,还贴钱支持沈翠英亏损的猕猴桃产业。
儿媳妇曾告诉她,把房子留给孙子孙女,那你只是他们的奶奶,但是卖房捐钱造希望小学,你就是那里千千万万孩子的奶奶。“上一次我去尚慈翠英小学,看到走廊里有一幅画,画上有两个奶奶,标题写着‘这是我的奶奶,这是我的上海奶奶’,感觉是真的验证了我儿媳妇的说法。”
除了家人的支持,政府、爱心企业、陌生爱心人士的一路相伴也是沈翠英坚持慈善的动力。“上海有一家爱心企业对我们的猕猴桃特别支持,十年来每年都订多箱。”她表示,虽然一路亏损,但看到那么多人的支持,她不想放弃。
“我的慈善路一路有那么多热心企业、热心人士的相扶、相帮,虽然尝遍甜酸苦辣,但看到这支队伍日益庞大,感到一切都是值得的。”她笑着告诉记者,“如果能将余生献给慈善事业,也算是我人生的最大乐趣了!”(劳动报记者王嘉露)
(受访者供图)
编辑:姚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