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与原文章内容,来源央视新闻
前天早上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当我们一家5口都感染了新冠我的三观重组了……》。这段时间看过很多跟疫情相关的文章、报道、消息,有正规媒体、自媒体大号,还有更多第一视角的个人疫情记录。但是这篇文章我想谈谈感受,因为看完以后不舒服。
(原文已被删除,后来有一篇作者邻居写的文章,也已被删除)
01
没有谁想感染新冠
“进方舱一天三餐不用愁了,在家抢菜还不如进方舱。”说这话的只图过个嘴瘾,真让进方舱还是不愿意的,哪怕餐餐有人送、吃得比家里好,还是情愿待自己家。
他们一家五口还是“不幸”感染了,两个老人、一个孩子、一对年轻夫妻,老人有咳嗽、乏力及其他症状,夫妻有发烧症状,3岁半的女儿有“小鼻涕、小咳嗽”,两天发烧,最高时大约有39、40度。
作者对感染新冠病毒带来的身体状况,因为“奥密克戎在我们家5个人身上的表现,都不足为惧”、“总的来说,我们都认为这就是一场感冒,但是每个人症状不同”,仅她的家庭而言对感染新冠后的健康方面没有太担心。当感染新冠被朋友安慰鼓励“要挺过去”时认为“不至于”,在朋友眼中“觉得这是一种挺严重的病”。作者一家“对转运的恐惧远大于感染的恐惧”,从她的字里行间确实也可感受到。
梳理他们全家被感染上的路径
作者非常清晰地知道他们家最先感染病毒的是其母亲,但是不清楚母亲是在与(后来得知抗原检测异常的)邻居打招呼、聊天时感染的,还是去社区配药时感染的。
作者母亲确诊时间线——
3月25日:社区配药,医院关闭;
3月2x日(具体时间未知):得知邻居抗原自测异常,且为密接。可知在28日前,不知是否在25日前;
3月28日:做核酸,阴性;
3月29日:出现症状,自测抗原两条杠。医院做核酸,当晚被通知确诊。
作者一家更倾向于“在社区配药感染”,因为配药日“医院就关闭了”。
这里确实可以有很多种猜测:
1)其母亲去社区配药的当天发现确诊病例,也就是在当天来进行核酸检测的人群中发现有“阳性”感染者,医院进行消杀、停诊,对外宣称是常规消杀,作者此处感到被“隐瞒真相”。其母亲29号的核酸报告还是阴性,一定概率上可以证明25日配药时尚未感染新冠,所以推测“医院的病毒”造成这次家庭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2)至少在其母亲去配药的几天前,医院已有确诊病例,但未被发现。新冠病毒的隐匿性导致新冠病患被发现的“滞后性”,医院已处于“阳性”的环境中,所以作者发出“医院绝不是在当天发现病例,当天就停诊的”。她是不是怀疑“医院在之前已发现病例,但是没有停诊”?要判断的是这种“停诊”属于被动还是主动。如果因为“确诊”的滞后性,那么“停诊”属于被动,医院同围观者一样,并不能预测出“隐匿性”性的新冠。
作者没有给出母亲邻居第一次抗原检测异常的时间,不清楚是在25号去医院之前还是之后。不过,这两次其母亲均有可能与确诊病例“密接”,所以老人在去女儿家前(28日)做了核酸,且阴性(此时并不能消除可能感染的隐患)。
在母亲29日确诊后,其父亲和女儿3月31日有症状、4月1日确诊,夫妻二人在此期间亦有感染后症状表现。
一家人4月13日转入方舱,此时全家当日的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他们被感染后的心态和处理方式
29日,“她(母亲)抗原显示出两条杠的时候,所有人都懵了,大脑空白了若干时间后,母亲牢牢戴上口罩”,坚持认为“碰巧感冒”,医院做核酸后,意识到“老天爷确实选中了我们”。
确诊后其母亲进行自我隔离,“餐食送到门口,餐具独立分开,洗手间不共用”。
家庭消杀。空档时间都在做消杀,喷洒其母亲出现过的地方,用滴露擦拭一些被密集接触的地方。心生无力感,边边角角总会有擦不到的地方。
父亲、女儿相继出现症状,心态“崩溃”,但是不意外。
全家都相继出现症状后,“我们的心态却放开了”,“相互鼓励”,“全家一起得一次流感”。
“因为全家都感染了,我们终于不用再拘谨着过日子,甚至摘下了口罩,自由呼吸。”
他们在方舱住了多久
医院都按照这个标准执行,在感染者入院后第2天起,就要每日检测核酸。对连续2次核酸检测结果阴性的(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感染者,结合医生综合判断,符合出舱标准的准予出院或解除隔离医学观察。
入住方舱时间——
其母亲:4月13日至27日,共住14天;
其父亲:4月13日至30日,共住18天;
其丈夫:4月13日至20日,入住方舱后“直接两连阴”,为陪女儿,住到20日,共住7天;
其女儿:4月13日至20日,共住7天;
作者本人:4月13日至27日,共住14天。
入住方舱地点与条件
长宁区医院,公园改建的方舱,医护们都骄傲的“方舱界天花板”。新闻中有报道这处公园被部署改造为集中隔离收治点,公园内7栋配套建筑变身方舱公园,其中5栋是患者入住的方舱,还有两栋医护人员和后勤人员的生活楼。
此处方舱“人员密度小,最大的房间也就是20个人住,晚上能关灯,24小时热水供应,可以洗澡,可以小草坪散步”,一家人由专车转运至方舱。
她认为的“荒唐可笑”有哪些
作者在行文之初说她做这份记录的初衷是因为“有太多的愤怒、伤心、想不通,想呐喊,想让更多人知道整个过程有多么得荒唐可笑”。在那篇文章中,我找了一些直接、间接能引发她认为“荒唐可笑”情绪的地方。
小区的驱逐:小区内的激进派动用、、街道等能动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