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新一批援外干部于7月26日奔赴青海和云南,一个月来,他们上高原,下乡田,迅速进入角色,积极投身当地的建设工作中。这段时间里,他们都在忙些啥?又有哪些感触?一起听听他们怎么说……
“一次甘德行、一生甘德情。”
沙志斌,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委副书记、副县长
沙志斌(右一)
当地平均海拔米的高度威压让我对中华大地自然壮美生态肃然起敬,对扎根在甘德县域的干部群众心生敬意,对组织充分信任、精心安排心存感激。能到甘德学习、工作、生活、锻炼,不仅仅是此生一次十分难得的政治历练,更是人生的最大宝贵财富。我在这里首先要认真当好“小学生”,要全面、准确、完整、迅速地熟悉掌握县域风貌、民俗文化、民生保障、商业形态、基建设施、产业发展等情况,深入基层一线,向书本知识、干部群众、自然规律和援建成果学习。接着做好“中学生”,认真贯彻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协助好党委、政府部门做好近期、远期规划,积极协调好年度上海对口援建资金的匹配落地,协同保障好党委、政府部门保质按时完成上海援建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和交往交流交融工作高质量纵深推进。然后努力成为“大学生”,牢牢把握此行工作的难得机遇,在“大美青海”宏伟蓝图实施中汲取营养,在新征程中建功立业,切实让“凝心聚力、务实创新、拼搏奉献、和融共进”的上海援青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自己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一次甘德行、一生甘德情。未来我必倍加珍惜、不懈努力,坚持做到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坚持把甘德作为接受党性锻炼、政治历练和实践磨炼的练兵场,始终保持上海长宁干部“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干事创业精气神,倾情维系服务好上海——果洛两地一家亲、全力稳固拓展好长宁——甘德两地连心桥,为更好地推动甘德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而不懈奋斗。
“此心安处是吾乡。”
陈竑,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陈竑(中)
从东海之滨来到青藏高原,低压、缺氧、干燥的气候环境对我这样的初上者无疑是艰巨挑战。不临高原,难知其艰,只有真正来到这里才能切身体会为建设甘德、发展甘德,付出了巨大努力和无数心血的广大甘德党员群众的不易,才能真正理解“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内涵。我援青的初衷有很多,既有为党组织出一份力的决心,也有个人开阔眼界,提升能力的追求,更有对陌生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但当我到了这里投入工作后,才感觉到光有美好初衷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想明白“援青为什么、援青干什么、援青留什么”的问题,才能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甘德发展献上一份绵薄贡献。援青为什么?自踏上高原的那一刻起,个人身上肩负着的是组织的重托,不能辜负领导、同伴、家人的期望,不能懈怠的是对提升自我的不懈追求,更不能忘却我们为何出发。援青干什么?今日甘德正以其自信、开放、文明、生态的崭新形象奋起于雪域高原,我们应从甘德发展的新形势、从甘德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把自己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运用到援建工作的实际中去,为甘德发展竭尽所能。援青留什么?不敢说能给甘德留下什么,只希望能留下自己努力工作、积极进取的成果与印象;留下援青干部艰苦奋斗的良好口碑;留下面对百姓满意笑容的眷恋。
在刚刚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我已深深为这里的人们给予我的热情所感动、为大美青海的山山水水所痴迷、为一杯醇香甜美的酥油茶所陶醉,便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对工作的理解从文字变成现实
孙一鸣,云南省红河州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孙一鸣(左一)
我平时主要负责做好沪滇协作和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相关工作。到红河州一个月,我看到了城区建设与乡村发展的不平衡,感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淳朴与友善,更深地领悟到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在这里,同事关系都很融洽,生活基本适应,对援外任务的理解从文件上的一段段文字变成了现实中的一个个场景。接下来,我还要努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学习业务知识,要把政策规定、工作要求、考核指标搞清楚、弄明白,尽快从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二是认真参加基层调研,要到田间地头、项目实地、一线干部中了解工作推进情况,找准问题,想办法推动解决;三是用心服务长宁团队,要发挥岗位的衔接作用,加强州县之间的沟通联系,尽己所能圆满完成任务。
“为红河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陈轶南,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委常委、副县长
陈轶南
一个月来,我积极协调对口协作深化教育培训、医师走基层“春风行动”、新一批援滇教育对口帮扶等工作;还深入调研红河谷果蔬分级包装加工、绿色食品初加工基地、红河哈尼梯田鸭数字化全产业链建设等产业项目,赴迤萨镇勐龙村等功能提升项目了解进度,协调红河县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开展、援滇项目推进、沪滇劳务协作,“红河美”等计划项目如期执行。今后,我将延续刻苦钻研的工作精神,尽快扎根红河县,学习县域政策制度,熟悉红河乡情民情,保持帮扶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聚焦沪滇协作的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和组团式服务协调。讲真情,做真事,投真金,求真效,为红河县经济和民生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发挥自身行业优势,在数字化农业和数字化帮扶上争取谋新篇!
“认真做红河人,尽心谋红河事。”
赖朝辉,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赖朝辉(左一)
我平时主要负责沪滇协作等相关工作。来到红河县,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当地人的热情和淳朴,就是“道路除了上坡就是下坡”。红河县境内峰峦起伏,沟壑纵横,96%的面积为山地。通过弯弯绕绕的崎岖山路,来到各个乡镇,看到一些产业建设和乡村建设的项目工程,听到当地人说的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我想都是扶贫攻坚成果的直接体现,是沪滇协作发挥重要作用的结果,是当地干部群众和沪滇协作的前辈们辛勤付出的成果。这促使我去思考,下一步如何发挥沪滇协作作用,振兴红河乡村,促进红河发展,惠及红河人民。同时,我也暗暗下定决心,在红河三年援派期间,必将尽心尽职为红河县乡村振兴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既然从事这份工作,便坚守这份初心,必担负一肩使命,认真做红河人,尽心谋红河事。
助力乡村振兴,造福边境人民
禹延亮,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委常委、副县长
禹延亮(左三)
我于7月28日抵达工作地金平县。简单安顿下来之后,安排集中时间跑遍了金平所属的13个乡镇,察看了长宁区援建的重点项目。感触颇深,触动很大。能投身东西协作,是丰富拓展人生的一次难得机会。我曾在部队工作生活了27年,去年刚转业到地方工作,经历相对比较单一。如今,能有幸参与对云南的援建,为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倍感光荣自豪。这是组织对我的关心和信任。我一定会积极继续助力乡村振兴,我的前面是一茬茬援建干部的辛苦努力,作为接过“接力棒”的新同志,我将深刻学习领会上海云南、长宁红河对口协作联席会议精神,深刻了解当地经济社会情况,加强调查研究,切实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发力点。我也一定要造福边境人民,多年来,长宁区在金平县不仅修建道路,还配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功能提升、教育、卫生系列的投入。在实现脱贫之后,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多措并举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努力构建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他们说我更像是当地乡里干部。”
翟凌晨,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翟凌晨
今年7月,作为上海市第十二批援滇干部到云南金平县,主要负责沪滇协作相关工作。初到云南,面对全新的环境和工作岗位,我在短暂休整后就开始到乡镇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尽快熟悉情况。从8月1日起,行程近两千公里山路,几乎走遍了全县13个乡镇以及近年来沪滇协作重点项目。正如网友说:“云南的太阳和风不是一家人。”走访过程中,我本来就黑的皮肤被晒得更黑了。当地干部开玩笑说:“你不像是上海来的干部,更像是我们乡里干部。”我想这也是对我的一种接纳和认可。当然,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语言、饮食等方面的差异,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援滇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始终保持“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继续保持纪检监察干部的优良作风,全力以赴抓实抓细沪滇协作各项工作,努力在服务大局中有所作为。
要让绿春的茶叶走出大山
黄伯运,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委常委、副县长
黄伯运(右二)
我在这里主要分管东西部协作工作,协助分管卫生、地震局等工作。一个月来,我参加过下乡调研、参观学习以及座谈交流。绿春县经济发展相对薄弱、交通运输相对不便、教育医疗相对落后等现状深深地触动了我,自知参加援滇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也进一步认清开展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后工作中,我一定要突出主责主业,重点抓好产业帮扶,抓好一县一业的推动,助推绿春的茶叶走出大山,打开国际国内市场;突出倾斜“组团式”医疗帮扶和“组团式”教育帮扶,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力度,转变思维方式,为当地培育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和教师队伍;突出做好边境小康示范村这一特色项目,对接协调好劳务合作,服务好上海和当地与东西部协作的企业,为绿春的发展不懈努力,贡献自身的绵薄之力。
“绿春是一所大学校。”
王传凯,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王传凯(右)
将在绿春奋斗三年,内心从起初的忐忑,到现在充满信心,来了之后,更对红河的“红绿金”有一份亲切感和使命感,这里是一批批长宁援滇干部奋斗、奉献的热土。到了绿春之后,切实感到绿春是一所大学校,乡村振兴是一门大学问,要尽快通过熟悉县情民风、把握工作定位、找准工作发力点,做好已有工作的巩固、衔接和提升。首先要搞好研究,加快与学术界的交流,让理性的冷思考和火热的实践碰撞,在学理上推动形成具有哈尼族特点的绿春乡村振兴模式,让乡村振兴绿春答卷更具有研究价值;推动合作很关键,加强与企业界的交流,不断激发双方的内生动力,在法理上营造合作共赢的对口支援工作生态,让共建项目更可实现、更可持续;同时,还要营造好氛围,加强与媒体的交流,不断发掘和讲好乡村振兴中的典型故事,在情理上让乡村振兴有典型可学、有标杆可比,发挥好以点带面的典型引领作用。
陈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