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母亲河苏州河规划出炉助力上海迈

盖博士盖百霖 http://pf.39.net/bdfyy/bdfyc/170224/5231263.html

吴淞江(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滨水景观,是密集城市中稀有的城市开敞空间,也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和公共活动廊道。

吴淞江(苏州河)市域内总长约50公里,外环线到黄浦江段俗称为苏州河。中心城段全长约21公里,郊区段长约29公里。

苏州河自上海开埠以来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承担了重要的航运功能,促进了工商业的兴起;解放后,苏州河沿岸以产业和居住为主导功能;上世纪80年代,苏州河开启了综合治理,沿岸开始进行成片的旧区改造;如今,苏州河沿岸工业用地转型成功,苏州河岸线转变为复合了商业、休闲的生活岸线,旅游观光功能逐步增强。

历史上的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是融于市民生活之中的,上世纪初到90年代,由于苏州河沿岸工业发展和水体污染,破坏了人与水的关系,变为工业岸线的苏州河长期成为人们心中的背面,而早期开展的沿岸建设开发又疏于对市民公共活动的深度考虑,岸线封闭,缺少到达路径。新一轮的苏州河沿岸建设规划以苏州河回归城市生活”为导向,让生活融入,文脉接续,从而使苏州河成为人文之城的典范。

苏州河自西向东流经了上海8个行政区,包括了城市最中心的区域和外围的郊野地区。根据苏州河总体功能定位,结合不同区段资源禀赋和功能发展基础,形成覆盖全流域地区的功能结构。

”上海提出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年8月,苏州河沿岸规划(-)应时而出。

此次规划范围包括苏州河黄浦江河口至市域行政边界线。其中中心城段规划范围东起苏州河黄浦江河口,西至环西一大道(外环线),长约21公里,北至海宁路、内环高架、金沙江路,南至北京东路、长寿路、长宁路、天山路,涉及黄浦、虹口、静安、长宁、普陀、嘉定六区;郊区段长约29公里,涉及嘉定、青浦、闵行三区。

规划期限衔接上海,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实施;为-年,远期展望至年。

苏州河中心段范围图

苏州河沿岸定位为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按照发展为要、人民为本、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指导思想,从功能布局、公共空间、生态绿化、历史人文、空间景观五个方面进行规划。

功能上整体统一,居住、活动、产业、生态、文化等错位发展,强化复合。

空间上推动开放,系统成网,提供类型丰富、功能复合、宜人便捷、舒适活力的开放空间,突出活力。

生态上增加绿量、提质联网,形成沿岸和腹地互联互通、有机整体的绿地生态网络;在郊区段则着重强化生态功能,优化植生结构。

文化上保留传承,延续和强化苏州河沿岸丰富多样的历史风貌资源和文化风貌特质,根据工业遗产、社区里弄、学校教堂等不同类型文化资源的特点,通过多元方式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加强沿岸历史建筑和场所的公共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地标。

景观上美观有序,整体协调形成美观宜人的城市景观形象,特别是针对苏州河中心城段”河窄、湾紧、桥多、楼密、路近”的空间特点,塑造具有韵律感、层次感的滨水景观体系。

苏州河全域分为三个区段,内环内东段(长寿路桥以东)是”上海总体规划明确的中央活动区范围,打造高品质公共活动功能;中心城内其他区段体现上海城市品质,实现宜居宜业的复合功能;外环外区段定位为生态廊道,实现生态保育和休闲游憩功能。

区段划分图

苏州河沿岸长寿路桥以东地区和中山公园地区位于中央活动区范围内,是苏州河的形象代言和活力地标,强调滨水空间的开放和活力。苏州河沿线滨水地区集聚城市中较高能级的商业服务、休闲娱乐、文化博览等公共功能,腹地体现商务办公、创意研发、休闲(绿地)、居住等功能的高度混合。

中央活动区充分依托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公共活动空间资源,重点推进苏河湾地区、北京东路地区的公共活力提升,强化商务商业发展能级。注重中公园等商业活动区域的商业服务的转型和商圈品牌打造,提升商业活动空间品质;激活M50、华师大、华政等文化高校节点及周边区域,共同构筑整体公共活动网络,保有持续活力。

苏州河沿岸长寿路以西段以居住为主导功能,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宜居空间,滨水空间突出休憩和活动,根据条件引入文化、商业设施,形成活动节点,腹地未来重点以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导则为标准完善配套服务。

苏州河沿岸的普陀区长寿、石泉、长风、长征,长宁区华阳、周家桥、北新泾,嘉定区江桥、黄渡等居住功能集聚的街镇,充分将居住社区与苏州河沿岸的公共活动、公共服务功能相融合,打造富有活力的宜居生活圈。

外环内功能布局图

外环外功能布局图

产业功能片区聚焦重点地区的转型提升,强化TOD开发导向,结合城市更新政策加快多元功能的复合建设。北京东路地区聚焦功能转型提升,优化金融商务、文化科技、商业休闲等业态;苏河湾地区加强金融、文化、人才孵化,以文化引领滨水地区复兴,展现城市魅力,引领繁荣创新;不夜城高端商务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提高文化服务功能的比例等;进一步提升长风、长风西片、临空等商务科创节点,在长风西片区培育商务研发和智能制造,在临空商务园区重点打造创新产业功能。

苏州河沿岸地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规划提出,要打通通各类断点,实现苏州河中心城区段滨水步道全线贯通,并推进外环外的吴淞江绿道建设。依托近河道路,逐步补充完善跑步、骑行通道,远期兼顾旅游休憩和步行骑车,实现苏州河全流域绿道式贯通。

滨河公共空间与街道一体化设计示意

内环内东段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路网密度约为12.9公里/平方公里,内环西段规划路网密度约为8.1公里/平方公里,内外环之间路网密度约为5.8公里/平方公里,外环外区段路网密度约为0.4公里/平方公里。规划适当加密局部地区支路网密度,确保主城区范围内苏州河沿岸地区全路网密度不低于8公里/平方公里。

提升轨道交通密度

苏州河沿岸地区现状及在建轨道交通共计12条。其中,已建成线路10条,包括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7号线、8号线、10号线、11号线、12号线、13号线;

在建轨道交通2条,即轨道交通14号线、15号线。规划进一步提升苏州河沿岸地区轨道交通线网密度,新增轨道交通共计5条,延伸轨道交通线路1条,主要布局在中环以外地区,以切向线路为主,重点加强苏州河南北地区的切向联系,补充外围地区轨道交通服务不足。

其中市域线3条,包括嘉青;金线、南何支线、嘉闵线;市区线2条,分别为25号线、26号线;延伸线1条,即轨道交通13号线西延伸。

苏州河滨河地区轨道交通规划

苏州河是唯一横贯上海市中心城的东西向河流,作为城市早期发展的主要航道,已成为上海城市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符号。

回顾苏州河的发展历史,西方文化、本土文化、中西融合文化集聚于此,可谓多元文化的融汇地,繁荣的经济和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中心城段风貌区:中心城特别是内环内风貌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涉及外滩和愚园路2处历史文化风貌区,以及工业遗存、历史公园、大专院校、里弄住宅等4类11处风貌街坊。

外滩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心城发展较早、最具亮点和世界级知名度、优秀历史建筑;为密集、建筑;为精彩绝伦的地区,建筑面貌基本形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金融贸易建筑为代表,具有鲜明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风格,外观精致,细部优美,建筑上充满了古希腊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西班牙式等不同风格的丰富精美的雕刻和装饰,散发着浓郁的异国情调。黄浦江与苏州河在外滩历史文化街区内交汇,黄浦江与苏州河在外滩历史文化街区内交汇,黄浦江的开阔、苏州河的蜿蜒提供了重要的景观,并与建筑相互衬托,形成不同界面、质感的对比之美。

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中心城内规模较大、优秀历史建筑数量较多的历史文化风貌区,留存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内涵,集中体现了上海西区近代华人高级住宅区的居住生活和以教育建筑为代表的公共建筑群的风貌特征。风貌区内街道尺度宜人,建筑类型多样,景观丰富多变,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演化变迁,其整体历史风貌依然清晰可见。

中心城段优秀历史建筑:中心城范围内共有余处优秀历史建筑,大多数集中在中心城特别是内环内,尤其是河口的外滩附近分布最为密集。中心城段历史桥梁:中心城范围内的跨河桥梁中,有5处为文物保护点,分别为新闸桥、乌镇路桥、西藏路桥、河南路桥、浙江路桥;3处为优秀历史建筑,分别为四川路桥、乍浦路桥、外白渡桥。

中心城段不可移动文物:包括上海大厦、四行仓库、圣约翰大学旧址等,是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中最重要、最精华的组成部分。

郊区外环外地区风貌资源较少,仅有青浦区白鹤镇的白鹤港历史文化风貌区1处,有1处优秀历史建筑。白鹤港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旧称青龙镇。风貌区依市河(东大盈港)而生长,形成宽河长街、”一河一街、前街后河”的线形水乡城镇格局,留存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继善桥和青龙桥等。

白鹤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范围图

规划提出结合城市遗产的概念,注重文物遗产和历史保护对象的延伸,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71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