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与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绿春县和金平县“千里结缘”,长宁区积极探索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与消费扶贫等方面的帮扶举措,加强与三县合作交流、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红河县、绿春县和金平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就跟随长宁新一批援滇干部的步伐,一起去看看三县不同的“美”……
——红河县——
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蔚然成风
“抵达红河县后,我们踏着一代代援滇干部走过的路,感受到这里发展的点滴变化。”陈轶南是长宁区科技协会副主席兼区大数据中心副主任,7月底,他作为新一批援滇干部来到红河县,挂职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初到红河县的他,被眼前呈现的美丽乡村所震撼。
陈轶南告诉记者,他看着旧貌换新颜的村寨,听着当地干部说起一笔笔帮扶资金结出的成果,一个个劳务协作项目获得的稳固增收,还有一个个农副产品产销两旺的故事,倍感振奋和鼓舞。
据了解,红河县的迤萨镇勐龙街村、宝华镇老翁台村、甲寅镇龙普旧寨村已将平坦的水泥路修到了家家门口,村内不仅增添黄墙灰瓦、彩色壁画,一幢幢崭新的楼房也拔地而起,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蔚然成风。这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延伸的成果,离不开长宁区对口帮扶的援助和支持。
年,长宁区与红河县“千里结亲”。-年累计投入财政性帮扶资金1.63亿元,援建77个项目,聚焦项目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等重点帮扶项目,为红河县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持。年5月,红河县成功脱贫摘帽,两地合作交流的脚步并未停止,而是就此步入结对帮扶和对口协作红河县的新台阶。
年至年,长宁区投入对口帮扶资金万元,主要实施红河滇红茶业标准化厂房、甲寅镇竹编工艺、乐育镇龙车村委会香椿种植基地、热区水果荔枝王产业基地、宝华镇朝阳村委会苏红新村文旅特色村等44个项目建设,续写脱贫后“文章”。
陈轶南表示,接下来在红河县任职的三年,对他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将延续援滇干部刻苦钻研的工作精神,尽快扎根红河县,熟悉县域政策制度和乡情民情,在保持帮扶政策稳定和连续的基础上,聚焦沪滇协作的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组团式服务协调等,争取为红河县经济和民生发展做出贡献。与此同时,陈轶南还计划发挥自身行业优势,未来在数字化农业、数字化帮扶上争取谱写新篇章。
——绿春县——
基建“强筋”,让乡村振兴显实效
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近年来,长宁区融合各方资源,将绿春县东西部协作项目的重点放在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上,让环境美、乡村净、人勤劳、产业兴的美丽乡村在绿春大地次第绽放。
“穿过崎岖蜿蜒的山路来到绿春县,看着眼前逐渐蜕变的景象,既对近年来两地合作交流成果十分感叹,也对接下来要开展的工作有了底气。”挂职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的黄伯运告诉记者,虽然此前并没有去过绿春县,但是通过每年援滇医疗队的工作安排和部署,也对这个远在多公里外的地方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