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安嶙
剧烈的疼痛、极限的不自由、凌迟般的压抑感、斗争到底的信心,以及那种无法实现共赢,且「你死我活」的剧情、人来人往的商业道场,一缕硝烟淡淡的消失与远去,那些追求幸福的轮廓,隐射在时空之中,他们的所有作为,和语言,也都隐射在这一个时空之中。有欢声笑语、有红酒和优雅的音乐、有阶层跨越的渴望、有充满歧视的语言外露、也有令人发指的掠夺、还有高楼林立的摩天大楼、这里精准的计算着中国的现状、也精准的计算着世界的模样。
我在这里,曾经听过一个声音,这是一位出生本土的本地人,是一位出租车司机,我问他:「古北一号,是闵行的还是长宁的?」他说:「古北一号隶属于长宁区。」后来,我纠正他的错误,说:「古北一号,隶属于上海市闵行金虹桥。」
一路上,我和他聊了很多,但是,这一位中年男人,似乎对于现状极为的不满,在「外滩3号」附近,他甚至说:「WKL的导弹,应该把对面那三件套炸了,暗指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
我说:「您不能这么想,和这么做,您看,我这位小青年,都依然在为这一座城市努力,您应该好好爱上海。」
在这一位的哥的心里,我看到了一种现象。作为上海本土出生的上海人,在没有获得上海大发展所带来的巨额红利,以及水涨船高的物价面前,诞生出来了极为扭曲的心理。或许,上海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前沿阵地,这一个由五湖四海人群构建的超大都市,甚至对于一些本土出生的上海人,并不是很友好。因为,在竞争关系之中,上海人似乎不见得有任何优势。
请问,您的允许在您的家门口,有比您过的更漂亮,更富裕的外来者吗?
这或许就是,为何上海总是被披上「排外的外衣」,而这一个有色眼睛,事实而言扼杀了很多有限和无限的机遇。
因此,很多人或许,并不愿意走进「上海人的世界。」然而,在我看来,这本身也是一种多虑。在我经历了很多很多事情之后,我感悟的上海,其实她存在「某一种温度」,和某一种十分主流的普世价值观,对对和错、正义和邪恶、应当和不应当、都有十分清晰的尺度。
我想说的是,「上海,其实还是值得尝试去理解的。」
1
我属于是比较曲折的,我一位北京的好友曾经说:「你是一个浪子。」
因为,在我的人生轨迹里,江西的一个小村庄我生活了16年、城里生活了3年左右、穿了一身全身加一起40元不到的衣裤,去了中国的首都北京,并在北京完成了大学、以及多份工作的积累,这一段时间的周期是8年左右、尔后,我又去了浙江杭州一年,辗转多时之后,我才和媳妇,回到了上海。
所以,家乡是家乡,小时候的记忆都在那里;北京是北京,读书和恋爱的记忆都在那里;杭州是杭州,一个跳板,跳向上海的跳板;而上海,对我来说,就是意味着「失去所有自由被禁锢着承担家庭责任,和相对应责任之地。」
一筹莫展、内心世界是汹涌澎湃的。上海真的很美、很好、或者说是太好、太美、以及与「与我内在的精神世界是格格不配的。」
因为,除了家乡之外,北京象征着至高无尚的权利之刃、文化之剑、科技之戟,以及无比包容的人文系统,至今为止,我离开北京多年,但是依然有很多很多的北京好友;虽然在杭州仅有一年的时间,对于杭州来说,文艺气质浓厚电子商务高度发达,以及江南的内敛,依然是好相处之地;
那么上海呢,在我看来,上海象征着至高无尚的经济与金融之刃、都市之刃、以及极度吸引人的冒险精神、有容乃大之气度、以及残酷的商海竞争。
事实而言,我来上海之后,隐藏了很长的时间。因为很简单,北京是我的选择,选择北上读书和工作,因此,至今为止,我对北方无比深邃和高耸云间的山脉,依然充满了渴望。事实而言,北京,就是我的一个人生遗憾,甚至,当年在被父母从「青年路甘露园」,轰走之时,我都没有去爬过一次「北京的群山峻岭。」
所以,即便多年之后,我离开了北京,每当出差回到北京,我都忍不住想要去「回首那些过往。」
因为,在北京,我感受的更多的是「首都的温暖,和更多的爱。」
我记得当时,我北京最好的朋友,张海龙说:「安,你都不说一声就走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
后来,还有人说:「你做的产品的名字,还不是北京的。」其实也透露出一些,对我的不理解。
可是,我从来没有说:「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有时候人生真的没有选择。」
所以,在内心深处,和行为上,以及社交关系上来说,我似乎并没有和「北京告别」。特别是在北京的诸多习惯,以及我的一个用了长大10年之久北京的手机号,在上海触发了一起高达多位法务人员介入的「投资案」后,我意识到了2件事:
1,入乡随俗与快速适应本土的重要性;
2,北京不是大上海,上海不是大北京;
某种程度来说,北京和上海,是竞争对手。北京认为好的,上海或许会认为不好;上海认为好的,北京或许会认为不好;可在我这里,我认为,两则完全是可以融合的,但是,我遇见的事,又告诉我,两者是「竞争的关系。」
我想,不得不说一句,不得不在心里说一句「再见了北京。」
虽然,我还会经常回来。
或许只有这样,我才能去理解上海。
2
我记得,离开北京之后,我无法适应上海,我不知道这个城市哪里好。在我心里,上海不是首都,这一样就足以体现谁更具备优势。那一个阶段,我认为,上海是一个一味追求金钱,和一群「满身金钱味道」,且语言还无法沟通的一群「有钱人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精英主义的世界,能够诞生出伟大吗?
我一直很怀疑。
在如此优雅和精致的世界,到处林立着高楼大厦,和精致老洋房,成片成片的法国梧桐树之下,朴实的奋斗精神,如何不被这无处不在的诱惑所压倒?
我也一直怀疑。
在一杯一杯浓厚的咖啡味里,在一间一间装饰或现代、或摩登、或在人间般的咖啡屋里面,能够诞生出伟大吗?
我依然还在怀疑。
是的,上海不是首都,但是,她的城市格调,以及繁荣的经济体系,比首都还要发达,和繁荣。她虽然没有千年的文化沉淀,但是,她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和多元化元素的组合体。」
也就是说,上海是一个「经济至上的自由社会,如果不是外滩万国建筑群顶端悬挂的五星红旗,当你站立于此之时,你或许感受更多的是,这里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欧洲般的视觉感。」
所以,在我看来,洋气,即俗,俗,也是人生和世界的基本轮廓!
3
我记得,在年之前,我在上海依然和北京的朋友,保持了高效率的互动,他们来到上海,我都会接待。环球金融中心88层的大堂吧,就成为了我接待朋友们的好地方,而事实上来说,那时候自媒体很火爆,我大多数的稿件,也是在这里撰写的。
我没有什么小资主义,因为,上海的气质,就是如此调性。
而在这之后,金融行业的爆发,点燃了上海。
于是,我开始接触了很多的「本地人」,的确,我看到的上海,几乎是一个完全区别于北京的城市,如果说,你用北京的思维去理解上海,那么就会出现,认知错位的情况。
因为,在上海,金融才是这个社会追求的产业,即便是互联网,上海似乎并不兴。因为上海一流的环境,告诉世人,这里更适合享乐,如果说:「你在上海太努力了,是可能被人笑话的。」
而我,就有这样的经历。
简单来说,在北京,能够诞生文化名人有国师之誉的张艺谋;在上海,文化体系里面,也能够诞生出徐峥、王家卫顶尖文化名人。但是,前者对于国家的贡献巨大,后者更加商业化。
这些,严格来说,也是十分「细」的对比。
经济与金融,是上海最为直接的表达,就连在上师大学习演戏且没有毕业的大学生都知道,上海不是文化中心,而是经济与金融中心。在谈及未来之时,也在思考:「在这个城市里,如何实现和专业对口的发展方式。」
在北京的时候,我清晰的记得,和我走的近的几个朋友,每天都在和我聊「互联网」,在北京就会被强制洗脑成为互联网的信徒;而在上海的日子,我身边的人,聊的更多的是金融,以及新型的金融,甚至是如何一夜暴富。
所以,我在上海参加了很多活动,都直接与金融密切关联,而那些人,有的结果并不好,监狱成为了他们的归宿;有的远走他国,与流亡他国;有的不断的转型,积极寻求出路。
因为在上海,并不十分兴文化名人,在这里,更兴的是金融名人、投资名人、上海人「刘益谦」的故事,在上海,或许远远比互联网名人的故事,更为让上海人热衷。
可在我看来,这个故事依然十分的俗套,但是,在巨额的财富下,可以在上海生活的十分惬意。
因为环境的卓越性,外界似乎很难看到上海创业者的攻击性,狼性,而北方的粗糙感,或许在上海看来,更具备攻击性。
这也是,很多人的忧虑,上海正在堕落。
是的,在上海,我看到了人来人往,上海就像一个道场一样,不断的有人前来挑战,有人赢、有人输、有人离开、有人坚守、有的人,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了。
孜孜不倦。
4
边界感、吴语区、商业道场、金钱至上、高度自由和市场化、冷漠与傲慢、甚至有人对上海成为「沪国」,因为,任何人都难以走进上海人的内心深处。
又极度的隐蔽性、和低调、甚至也与世无争。
有时候,我也觉得,上海是一个矛盾般的存在。因为,在这个面积不到北京一半的空间里,见过两次,就可以说是熟人,可见,这个城市的边界感有多强。
或许,这个理解,也是基于我对北京,有很深的理解,所诞生的看法。
商业至上,除了金融业的高度发达,上海又是高度的商业至上,可以说,上海是中国具备活力的一个市场。
多年之年,在我家附近,我见过一个安徽人创办的发廊,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了在上海各大区都有连锁的专业美容机构和品牌;我也见过,一家餐饮店销售30元起步到几千上万的新派川菜店,一个月流水能到几百万;我也看到全国各地的小商小贩,聚集于此,而且都能够运营的不错。
都可以活下去。
我也看过,在西郊宾馆开茶馆的江苏女老板,在我第三次去茶馆时,又换了新老板;我还看见过,曾经立足新金融潮头的一个上海人创办的公司,因为投资失利导致数千万损失之后,整体崩盘所带来的全体诉讼;我也看到过,一位身价百亿的游戏公司创始人,如何被自己的信任的伙伴,毒死离开人间等等。
这也是上海商业世界的一种表达式。
在这里,一个万圣节,都可以成为全国年轻人的一个文化事件。
这一种活力,和自由度,以及商业的践行,对于经济世界的追求,很中国。
也因此,在中国国内,上海具备强大的影响力,在全球,上海敢于和纽约、伦敦、新加坡进行金融中心城市的竞争,被称为全球四大金融中心城市。
而此时,我遥远的另外一座城池,似乎一直按着上海,与其竞争,而上海则是遥望着世界。
5
事实而言,在上海的多年以来,我难以感受这一座城市的温度,因为很简单,上海的经济太发达,城市建设太优雅,人民更习惯保持低调和边界。在没有多少上海人的上海,也正在逐步的被新上海人,主导更多的产业,商业体系。
所以,伤海,有时候,是我对上海的一种心境,因为,你来了之后,就会慢慢的变成,人民能够理解的上海人;或者说,人民希望你变成他们认为的上海人;或者说,上海人的雏形,和基本属性。
几乎,你无法抵抗。
是的,上海是一座超强边界感的城市,也是寂寞的一座城市。两个在北京的好朋友,一起来了上海之后,其关系也会慢慢的出现边界感,不会像在北京一样,那么的亲密无间。
在上海,人民更加强调的是,生活本身,和自我的空间。
所以,我和那一位曾经在北京的朋友,说我是浪子的朋友,关系也慢慢的渐行渐远。
这就是这一个城市,带给我的感受,也有很强大的自信。
而那一个我曾经用了10年之久的北京手机号码,触发了一起高达多位法务人员介入的「投资案」,甚至被上海的法官写入了判决书之后。我或许,已经重生,或许,我内心深处曾经,流通着的北京血液,已经被彻底的抽空。
而当我,向一位年龄几乎快要退休的法官,和一位正直青年的法官,说明来意,和情形之后。那一刻,我是信任上海的。
而在那一刻之后,我的人生,和生活,已然得以新生。
如此脱变,在我看来,依然是十分的幸福。因为,坎儿就是如此的大步迈过。
那一刻,其实,我也感受到了,上海是一个有温度,能够理解普通人的社会。
6
8年左右的北京,8年左右的上海,这样的人生经历,的确是很奇怪,和摩登。
事实而言,我无法做到,和北京一样,对上海有太多所谓的竞争;我也无法做到,像上海一样,对北京有太多的竞争关系。
我觉得,都很好,而过去我做到的一两件令人喜悦的事情,也是在这一心境之下,实现的。
当然,在过去以来,空间上的转换,我发现,那一个我曾经无比信任的北京,对我似乎也发生了变化,给与了我巨大的伤害。
这就是站位。
所以,过去的都过去吧。
那些曾经的人来人往,都将湮灭。世界依然精彩,我也有崭新的目标,和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
那些,在你的人生设卡之人,也终将在这一个憧憬之下,彻底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