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那声“谢谢”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不要像催命似地催我,我也有我自己的工作,不要像土匪一样拍门!”“你们是不是收钱了不干活?昨天通知的今天不算数了,耍我们吗?”每天听到这样的训斥,你会不会崩溃?志愿者就是这样一群需要抗压的人。他们是自家小区的住户,为了社区奉献、冒险。同时,被包在“大白服”里,邻居们往往会把他们和医护、居委、保安混为一谈。这段每家每户都闭门不出的日子里,志愿者成了最前线的眼睛,在上海每个社区看到人生百态,故事万千。01发完菜半夜到家自己门口的肉没了讲述者:Penguiiin,90后女生我是广东人,来上海两年多,现在住在长宁区,在自家小区当志愿者。核酸时候的排队引导,经常让我有吃惊到。社区老人特别多,当你看到他们在测核酸时拿出一张身份证甚至户口本给你登记时,真的会有点懵。刚开始也没有人告诉我,如果只有身份证该怎么做,所以一开始效率非常低,队伍排着排着就停了。还有的老人登记拿的是残疾人证,问了才知道是因为眼睛看不太清,拿错了。第一天的时候,我看到别人都在排队,有一个老人就呆呆地躲在树底下,不知所措,好像在等着别人来救他,那一刻真的鼻子一酸。你在网络梗图里看到,上海人穿着睡衣端着红酒杯来排队核酸,好像很好笑,但现实中这样的情况真的有。因为很多人就是在家里正常生活着,吃饭、洗澡、睡觉,忽然被大喇叭叫下来了,他也没反应过来,什么模样都有。被骂是经常的,排队维持秩序会被当出气筒,上门叫人也会被训。小区里有一户居民,在我们志愿者群里非常出名,所有人都害怕跟她讲话,“不要吵我睡觉”“别像催命一样,你有你的工作,我也要工作”,经常会被她骂。她还在自己门口贴了一张“不要拍门”的告示:“你们没有权利干涉我工作休息的时间,不要像土匪一样拍门。我有义务测抗原,但我没有义务按照你们的时间测……”类似的居民其实不少,有些志愿者是直接会跟他们吵起来的,从小问题演变成相互谩骂。我觉得有些居民会把这身大白服看成一种符号,就代表着“来管我的人”,但我其实挺不喜欢被这样定义,因为我也是这里的居民,我是来帮忙的,但他们不知道。最生气的一次,是前两天发菜,我忙到晚上十一点多,回到家门口一看,我自己的肉不见了。我其实家里也备了些,不是心疼这些肉,而是生气这件事本身。我们自己会搞一些提高工作效率的野路子发明,比如移动核酸车,还有防太阳反光的暗箱扫码。大家有在想努力解决一个问题时,事情才会变好。有很多温暖的时刻,今天帮一对老年夫妻登记核酸检测信息,丈夫背出一长串妻子身份证号码的时候,我真的有被暖到。有一次帮居民搬抢到的菜,我问他鸡蛋哪里能买到,他二话没说塞给我一盒,还说不够再来拿;有个老奶奶下楼测核酸时,偷偷送了两个大白钥匙环给我……这些事情给你的感动,真的不是多少工资能够换来的。02老克勒核酸时装秀“我有24套西装”讲述者:果子,80后女生我在现在的小区住了15年,虽然小区低密度,但是认识的邻居并不算多。做核酸排队的时候,我们志愿者都是全副武装,穿大白的全套衣服,外边还有罩衣。如果是遇到天气好的时候,基本上3个小时下来,全身衣服全部湿透。可能因为大家穿的太严实,小区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我们谁是谁。所以,不断有人路过的时候,来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听说今天是宁波来的医生给我们测核酸,你们大老远过来,很辛苦。跟他们说,其实我也是小区的业主,大多数人都很惊讶。也不怪他们不知道,其实经常连自己家小孩都不一定能认识出来。下来做核酸不只是年轻人乘机摆酷,其实上海老年人更注意讲究仪表。网上有个段子说,明天是外地医生来做核酸,大家要穿的好看点,别给上海人丢脸。然后第二天,我们真有大叔穿着西装,戴着礼帽,精心搭配了领带,带着拐棍来了。隔了2天,我们再来做一次核酸,这次他还是西装革履,不过这次换了不同颜色的,领带、衬衣也搭配了不同色。走过来的时候,我跟他开玩笑,今天西装还不一样呀!他笑说:“我有24套西装,不是开玩笑,都挂在家里没机会穿,我要一个个都穿出来。”每次做核酸,志愿者的压力其实很大,遇到门敲了半天都不出来的人,就会大大拖延检测的节奏,着急的医生就会发火,甚至一个电话就会投诉到街道。不少志愿者这个时候就崩溃了,甚至委屈地哭了。但是没办法,下次就是想办法解决,保证检测节奏的高效是最重要的。4月5号之后,很多人家都开始陆续缺粮了。怎么避免团购导致的感染,减少志愿者的负担都是问题。说实话,我们小区志愿者队伍里,年轻男性还是不够,女性、大龄男性居多。给大家送东西是体力活,多箱十几斤的菜堆得像小山,核对、送货整个过程花了两三个小时。很多人不理解,不就送点东西嘛,但是它不仅仅是体力,也涉及到很复杂的细节和协同。做志愿者能收获很多快乐。我在小区住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想到社区有这么一个同样有爱的群体,活力十足。邻居自发来给我们拍照、做视频纪念,还有人烤了20多个面包说要来感谢大家。在外地不能参与的人,干脆发了元红包给志愿者,说希望尽一份力,最后这个钱谁也没收。而我和楼下的邻居都在这里住了超过10年了,平常出入遇到,也是礼貌的点头之交。但是因为我们一起做志愿者,终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