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年,一串新名词、一批新法规、一系列新机制映射着上海地方立法的种种突破创新。人大履职以地方立法的不断“出新”来彰显为民“初心”。
过去一年,上海人大审议42件法律草案和法律性问题的决定草案,表决通过其中35件。这张立法“成绩单”既紧扣“老小旧远”,也聚焦培育经济新动能。关涉城市更新、“一江一河”,数据保护利用等等。特别是“浦东新区法规”,是新时代我国立法制度的一次重大创新。
经过新一轮提质增效,全市2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迈入制度化建设新阶段。它们围绕常委会立法监督项目和基层依法治理组织活动余场,对本市法规提出建议条,其中条被采纳。从信息系统到法律文件,更完善的机制建设让立法征询、立法后效果评估等各环节都有了新抓手、新载体。
立法高度:半年出台6部浦东新区法规
立法是否具实效,能否跟上改革发展步调是关键。过去一年,浦东新区法规充分体现了地方立法“新高度”。短短半年内,6部新规火速出台,覆盖市场主体的“一进一出”、知识产权保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等诸多领域。
“体现出上海‘用足用好’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授权的决心、信心。”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这样注解。浦东新区法规凸显“小快灵”特点。看似条款不多,但件件有“干货”,直奔与支持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制保障需求而来。
不仅立法站位高,选题的筛选流程也严格把关。一方面,相关部门逐条对照引领区相关文件要求;另一方面,聚焦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重点难点,广泛征集社会意见,将“人民呼声”化作“立法清单”。
新的一年,这张清单还将延伸。绿色金融、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种种创新举措均有望写入法条,为引领区改革创新持续注入新动能。
立法温度:迈入人民共治共享新格局
这一年,方方面面的立法需求旺盛,但民生关切的任务项被始终“置顶”。从城市更新、“一江一河”立法到修订《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解困“老小旧远”就是立法重点。人民城市所探寻的,是让生活于此的每个人都能享有高品质生活。
在阎锐看来,立法中对个别条款的反复斟酌,本身就体现出共治共享理念。譬如,制定《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时,关于滨水公共空间是否全时段开放,就曾引发沿岸企事业单位、市民群众的关切和互动。《条例》最终明确,应当对社会公众开放,但沿岸企事业单位如遇重大活动需临时封闭,也可遵循相关流程报备审批,并向社会公示。
“立法的最终目的是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市人大代表施政认为,这体现出当下的城市治理已走出“大包大揽”,迈入人民共治共享新格局。
法治温度不仅体现于立法环节。此前调研考察中,不少市人大代表认为,一座城市的法治环境还浸润在执法等方方面面。譬如,城管人员在实践中能否妥帖关照个别特殊情况,就体现出普通人对法条的理解认识深度,也折射着一座城市基层管理人员的执法能力。
立法尺度:基层立法点迈入制度化建设
庞大的立法需求从四面八方涌来,立法者要从千头万绪中找到重点,并将有限的立法资源用到刀刃上。无疑,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关键的“筛选器”。
这一年,基层立法联系点载体不断做优做深。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上海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揭牌成立,成为理论学习、研究、传播的重要阵地。从线下到线上,覆盖本市全部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网络平台顺利构建,并贯彻参与立法、监督执法、促进守法到宣传普法等各环节。组织多少活动、邀请多少人参与、提了多少条意见……这些细节统统能“一屏直观”,并成为判断立法点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
载体更丰富,功能内容也持续拓展延伸。作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将人大代表“家、站、点”建设融于日常工作,开发出一款线上应用小程序,群众可在线约见代表,代表与群众间的交流变得更高效有序。据了解,该街道新建的“人民建议征集中心”还把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与零星地块旧改、既有老公房加装电梯等民生难点、痛点、堵点相结合,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度、可及性、获得感。
全市层面,越来越多基层立法联系点立足自身实际,知民情、汇民意、解民忧。上月底,《上海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表决通过。《条例》中将协同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工作作为人大街道工委一项重要工作予以专门规定。“这将有力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趋向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阎锐说。
作者:王嘉旖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