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桥下空间集约开发节地模式因改造既有桥下空间,无新增占地,节地率达%,近日成功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的《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第三批)》节地模式中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模式,成为上海市唯一入选的案例。该模式为其他城市高架桥下、建筑边角地、轨道交通沿线零星用地的改造利用,针对集中城市化地区数量充足的桥下空间、不规则用地等零星用地区域进行微更新提供了良好样板和示范。
通过桥下空间微更新,苏州河中环桥下空间增加公共开放空间约18平方米,其中,体育设施约平方米,配套设施约平方米;凯旋路桥下增加平方米公共空间,古北路桥下增加平方米公共空间,使原本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转变成集运动、休闲、科普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空间,又满足了周边居民对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
案例体现出如下主要做法:
1.通过对桥下闲散土地的利用和改造,强化复合利用和功能叠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苏州河中环桥下空间更新项目通过土地复合利用,综合设置运动场地、公共绿地、苏州河休闲驿站、市政配套设施等,既提高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又为周边居民提供了适合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有趣的休憩空间。同时,结合苏州河贯通工程,提升慢行系统通达性,优化景观和生态,将该区域打造成苏州河特色滨水空间节点。此外,基于北翟路和中环线的交叉口分为四个象限,设计方案采用三种动物形象展现城市活力,分别以“火烈鸟”“猎豹”“斑马”为主题,运用丰富而又清新的配色,推进桥下空间打造,实现了闲散土地从“灰色”到“彩色”的华丽转身,为这片既被遗忘也被期待的区域赋予新的身份,打破了原本稍显灰暗的高架桥下地带。
2.通过对桥下空间的更新和功能优化,重塑城市、街区关系,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在苏州河沿线引桥桥洞空间(威宁路桥、古北路桥、内环高架、凯旋路桥)优胜方案中,将苏州河跨河引桥的桥下空间归类为市政服务段、桥底体验段、沿河补给段(由桥起坡为起点至河岸为终点)等三个标准段进行系统化改造,通过景观设计和设施完善,改变原有的消极环境,并结合苏州河沿岸的开放空间增加适合的公共功能,促进沿岸整体功能的完善。根据各个桥底不同性格赋予不同的色彩,给每座桥定制专属的“糖果盒子”。如,古北路桥以红色三角彩钢为元素,凯旋路桥以圆形彩钢与柠檬黄色为设计元素,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3.通过采用政府与市场合作模式,创新土地供应政策,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有力促进高架、河流沿线空间环境改善。
在苏州河中环桥下空间更新项目中,采用政府与市场合作模式来建设和运营相关设施,既创新了土地供应方式,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政府负责实施绿化景观、慢行步道、灯光、市政配套、道班房、场地基础等项目建设和后续运维,同时又通过竞争性磋商(邀请)方式引入专业体育公司,负责篮球场、足球场、棒球场、服务中心和苏河驿站等项目建设和运维,并通过引入智慧球场管理模式,做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使用效率。
来源: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