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都上海数字化如何让人民城市实现共建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6月24日电题:数都上海:数字化如何让“人民城市”实现共建共享共治?

作者樊中华高志苗

76岁的徐老伯走出社区大门,娴熟地在“一键叫车”大屏上点击几下,五分钟不到,就乘上出租车前往女儿家;社区健康自测、日常问诊的数医院健康系统,成为就医基础资料;社区活动室就可远程办理法律公证事务;社区直播间、智慧慈善、智慧书房、数字养老……

在上海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数字化”就像原生在每一个社区肌体内的神经血脉,成了百姓生活中最稀松平常的事物。这片2.22平方公里、建设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典型“老旧小区”,已有几十处生活场景被挖掘、赋能,愈加便捷的生活让居民们“心生欢喜”。

年,上海提出推进全面的城市数字化转型,在将“生活数字化”置为重头戏之一的同时,更提出要以转型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

“如何让‘数字化’真正落地,为百姓生活服务,基层街道能做的是快速感知需求、丰富场景应用,”北新泾街道办事处主任刘丽萍介绍,在上海探索智慧城市建设之初,北新泾街道率先发布一批社区应用场景,吸引了几十家科技企业寻求合作,借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平台,无论是社区还是企业,都尝到了数字赋能社区治理“先行先试”的甜头。

“三年多来,我们通过线上线下民意调查、市民热线问题梳理等,对场景不断进行迭代更新,使数字化与百姓的‘急难愁’真正对接和无限契合,”刘丽萍说,“在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上,数字化转型的背后,有‘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给予的大数据支撑,使基层创新更具效率,更接地气。”

在此次疫情中,北新泾率先应用的“健康核验一体机”升级为“数字哨兵”,通过人民建议征集推动施行的“场所码”,均在沪全面推广使用,成为科技助力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的“利器”。

不仅在北新泾,“接地气”的科技让上海温暖容纳着每个群体。“为老服务一键通”囊括了打车、预约挂号、救援、政策咨询等重点场景;闵行区通过AI与远红外技术的“虚拟养老院”为位独居老人实现全天候自动看护;政府多部门以标签数据为困难群众“精准画像”,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在一朵“中药云”的支持下,医院一改多年来求医问药人满为患的情景,患者从手机挂号到问诊完毕只需20分钟,次日在家便可收到煎好的中药。

“以前患者看病至少要半天,时间都花在排队上;中药药材储存需大量空间,医院只能配备有限药材,导致医生处方局限;审方中药师通常人手不足;中药的药材质量、煎煮是否到位等也会对药效产生影响。”医院院长胡俊峰告诉记者。

“中药云”因此应运而生。一是实现了药方智能审核,二是打通了从药材采购、开方审方到药厂代煎、配送的全链路闭环管理,三是建立了统一的药品字典、调价机制、审方规则、质控要求等。

当前,这一平台已覆盖黄浦区18家医疗机构,链接7家知名中药厂,并将在上海医院推广。“更重要的是,种药材使医生处方用药的空间大为扩充,中医药可真正惠及更多群体,同时以标准化、规范化重建其信誉。”胡俊峰说。

而在55岁的刘先生看来,数字化正在成为社区美好生活的“催化剂”。

“我在新泾五村(小区)住了30年,亲历小区发展变迁,到如今变得更好,”他举例说,“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小区家庭几乎一家一台车,但路窄找车位不易,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常为争停车位吵架,伤了邻里和气,后来精品小区建设重新规划了车位、安装了地磁感应,一进社区就可以从门口大屏上知道哪里有空位,再也没有过争位吵架的事。”

而数字化带来的集体决策“透明度”,不仅增加了城市邻里信任,也充分调动起了公民意识,“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城市要义得以实现。

在长宁区元丰天山花园小区,全体业主以“三年利息换十年平安”的倡议,建成首个居民维修基金自筹自建的智慧安防小区,为降低入室盗窃发案率、处置高空抛物顽症、缓解小区停车难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人民城市与数字时代本是唇齿相依,”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参事室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郑长忠指出,“一则数字化客观上需要人民的参与,将人民城市建设推向深化;二则人民城市也为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价值,使之惠及人民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放大效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28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