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类半年盘点垃圾分类考验基层治理

克白灵苏孜阿甫片价格大概是多少 http://pf.39.net/bdfyy/bdfhl/140219/4340651.html

北极星固废网讯:年7月1日,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1月1日,垃圾分类实施半年之后的“成绩单”也终于出来:年7-12月,上海城管执法系统共依法查处生活垃圾分类案件起(单位起、个人起),其中未分类投放案件占案件总数58.9%。而在年11月14日,上海《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情况的报告》显示,上海“整体分类成效好于预期”。

根据住建部同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正式印发的文件,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北京市也将于今年5月份正式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作为先行城市的上海,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方面,无论是其推进经验,或是新遭遇的问题,都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垃圾分类考验基层治理能力

年1月1日,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公布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半年以来的垃圾分类执法工作进展情况,截至年12月底,全市共依法查处生活垃圾分类案件起。截至年11月,上海市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较年12月增长3.7倍,湿垃圾分出量增长1倍,干垃圾处置量减少38%,有害垃圾分出量同步增长13倍多。此外,全市范围内,以居民主动参与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已由年年底的15%提升至90%。年11月14日,上海《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情况的报告》公布“整体分类成效好于预期”。

在专业人士看来,上海垃圾分类成效不错的原因,首先就在于良好的基层治理能力。

在上海,基层治理能力与垃圾分类成效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垃圾分类从社会治理的难点,成为弥合社会关系、邻里关系的载体,其催生的“共情感”正在不断转化为社区的“共治力”。“生活垃圾分类成效明显的居民小区,党组织、居委、物业、业委会‘四位一体’的社区动员模式一般运作顺畅。”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李长军说,“有充分的讨论空间,各方都参与进去,明确分工,小区才能持续做好分类。”

上海垃圾分类动员之初,遭遇了一些居民的反对。为了方便管理,在源头分类上,上海采取了“定时定点”模式。楼道撤桶,居民只能在特定时间段,前往小区固定投放点扔垃圾,其余时间,投放点关闭。这些规定招来一些居民的不理解,质疑声包括“上班族赶不上开放时间”“老人腿脚不好,扔垃圾不方便”等。

问题解决方式考验智慧。一方面居委会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另一方面,针对居民的特殊需求,居委会、业委会、楼组长、物业坐在一起,商量办法。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新泾八村,在开放时间增设了流动投放点;长征镇开开大楼为老人提供上门收垃圾服务。还有一些小区与居民协定,设置延时投放点,根据分类质量决定是否后续保留。

此外,志愿者在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养成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天两次投放时间,每次2到3个小时。在上海垃圾分类推进初期,志愿者们需要一直守在投放点边上,不畏酷暑。分类效果良好的小区,基本都有一支二三十人的志愿者队伍,寻找志愿者不容易,而党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带头作用。

不少小区在分类初期引入了第三方组织或企业,帮助宣传推广,取得了不错效果。“一方面社区基层管理人员人手不太够,另一方面,有些组织或企业也确实积累了较多相关经验。”李长军说。但他也强调,“基层党组织或者居委会的核心作用不能变。理想状况是,第三方把社区力量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撤出,分类自觉主要靠居民。”

“后”垃圾分类阶段的新问题

而随着上海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的推进,新问题也不断出现。有人笑称,这些是“后”垃圾分类阶段的问题。“后”不是结束,而是新的阶段。垃圾分类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后,上海这些垃圾分类“后”问题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示。

首先,少数“定时定点”社区出现了垃圾乱扔、“延时投放点”垃圾不分类等现象。

虽然多数居民的分类行为正在更加自觉,但记者也采访发现,不同街道和区域的分类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情况。记者近日随机走访一些小区,发现梅陇街道上海阳城小区,有居民在投放点关闭之后来扔垃圾,由于桶已撤走,垃圾直接被堆放在地上。上海欣苑西班牙名园小区的延时投放点上,湿垃圾桶里混杂着食品塑料包装袋,甚至成包的干垃圾。

其次,分类实效好的社区,志愿者应该什么时候撤离?

记者近日走访一些小区,如龙华街道龙南五村、长宁区大家源新城等小区,发现分类井然有序。但小区志愿者告诉记者,如果志愿者被撤除,分类会陷入一种“无人看管靠自觉”的状态,分类情况很有可能会恶化。

然而让志愿者一直坚守岗位,似乎“不是办法”。半年乃至一年间,相对固定的20多个人来回轮值,其中大多数是退休的老人,也有些吃不消。

第三,垃圾分类后,能否被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在湿垃圾处理以及低价值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方面,上海如今遇到了一些难题。

在垃圾分类正式实施之前,上海计划年底湿垃圾处置能力达到吨。但是后续发现,湿垃圾增长速度超过预期。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介绍,年8月份上海湿垃圾峰值达到吨,经过测算,这一数值未来可能进一步增长至每天吨。

据专家介绍,垃圾分类是一个长链条,除了前端分类,还要中端运输、末端处置。由于前期估算不足,上海在湿垃圾中转时,遇到了专用集装箱数量不足,运输效率下降问题。处置方面,上海集中型湿垃圾处理设施的建成尚需时日,而另一方面,随着环保标准提升,不少就地处理湿垃圾的小型设施因污水、臭气没有得到治理而关停。

此外,湿垃圾也面临资源化难题。上海城投环境总经理王瑟澜介绍,经过有氧发酵之后变成的“有机介质”,或者无氧发酵之后得到的沼渣,还田、还林标准未知,湿垃圾产品的出路尚不明晰。若是产业链条能够打通,更多的市场力量涌入,将有力推进垃圾分类进程。

最后,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难题也尚未解决。长宁区上海新锦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公司总经理孙亚明介绍,从全市层面来看,纸、金属等高价值可回收物大多还是停留于“游击队”的回收模式,玻璃、织物、塑料等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率依然较低。

“技术+管理”形成长效机制

针对分类中遇到的监管难题,以及志愿者撤离问题,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环卫处处长徐志平介绍,未来希望以“技术+管理”的方式,形成长效机制。

上海正在一些小区试行智能箱房,规定时间内刷卡才能开箱投放。每张卡“绑定”一户居民,通过刷卡数据和频次,居委会可以判断居民垃圾分类投放情况,并对数据异常的居民上门拜访。一些小区在箱房附近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居民投放垃圾时的片段,督促居民分类。

在中转环节,上海城投环境首席信息官张志刚介绍,目前徐浦、虎林两处上海重要垃圾中转站的19个泊位中,5处试安装了摄像头,并连接图像识别系统,判断运输车中垃圾的纯度,包括干垃圾中的渗滤液、湿垃圾中的杂质。“如果杂质较多,通过运输车的相关信息,很容易追溯到具体街道。”

此外,更多的政策有待落实。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经把湿垃圾农业资源化利用作为课题研究,研究的内容包括主要成分的监测与资源价值的评估、湿垃圾农业资源化利用技术规范等,为今后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据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上海一些区的低价值可回收物补贴政策尚未出台,有些区尚未落地实施。此外,不少资源回收及利用企业面临用地难、税收负担重、物流成本高等问题。探索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运作模式,更好地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也是将来的重要课题。

原标题:上海垃圾分类半年盘点垃圾分类考验基层治理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环保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邮箱:hz

people-energy.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63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