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叶晓景家庭医生工作室”日前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工作室8名医护人员平凡却温暖着上万居民的点点滴滴。
一天,5次上门导尿
80岁的张奶奶,膀胱癌晚期,术后留置导尿卧床在家。
由于导尿管堵塞,张奶奶无法顺利排尿,导致腹部胀疼。家属就急忙找到了叶晓景医生求助。
“我们的工作是每天为患者换一次导尿管。”叶晓景回忆道,可有一天的经历却让她至今难忘。
那天,刚刚为张奶奶换完导尿管回到站点,叶晓景医生桌上的电话又响了起来,电话那头,张奶奶家属匆忙求助,说导尿管又堵了,老人腹部开始胀痛。
没有顾上喝一口水,叶晓景又带着护士马妮娜再次上门,为老人重置导尿。
然而,一个小时后,电话又来了,叶晓景和护士再次上门查找原因,发现由于病人膀胱内的血块堵塞了导尿管,导致尿液无法排出。
于是,叶晓景和马妮娜便为老人进行膀胱冲洗,却发现因血块太大,普通冲洗已经没有太大作用,便使用大针筒手动冲洗,终于将血块冲了出去,老人的腹胀缓解了。
这次之后,老人的输尿管又出现了两次堵塞,叶晓景和护士也是随叫随到。晚上不放心,下班时叶晓景又拐到张奶奶家中,看老人无碍才放心离开。
之后的日子里,每天一次换尿管是“标配”,去个两三次也都是正常情况,直到老人去世。
“对于张奶奶这样肿瘤晚期的患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最后的时间里减轻他们的痛苦,温暖他们人生最后一程。”叶晓景说。
“谈心角”温暖如春
在忙碌的门诊中,签约居民往往无法与家庭医生有隐私性的交流,这是一直系在叶晓景心头的一个“结”。
年,叶晓景家庭医生工作室“谈心角”(心理咨询室)应运而生。
“在这里,签约居民可以在闲暇时与自己的家庭医生聊聊天,倾述一下心中的郁结;当工作室成员在工作中遇到困惑、瓶颈、心结时,也可以在这里思考、聆听;在这里可以有片刻的冥想,可以有阅读的静谧时光……”叶晓景这样介绍。
陈阿姨就是“谈心角”的获益者。
去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很多居民一时间“慌了神”,62岁的陈阿姨也成为了其中之一。
“那时,陈阿姨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邻居稍微有点响声她就觉得是地震,天天喊着地球要爆炸了,还把手机扔到了窗外,拒绝和外界一切接触。”叶晓景回忆道,后来陈阿姨被送到了区精神卫生中心,“因为她是我的签约病人,我还去精卫中心探望过她,而她那段时间也只认识我一个人。”
从精卫中心康复后回到家中,陈阿姨有些许自闭,不愿接触外人,便成了“谈心角”的常客。
知道陈阿姨不愿和其他患者一起候诊、配药,怕知道她过往的居民“闲言碎语”,叶晓景便在“谈心角”询问陈阿姨的病情,和她谈心,缓解她的焦虑,而每周一次的“配药时光”也成为陈阿姨最轻松的时刻。
“和叶晓景医生和工作室其他医生在一起,是我最放松的时候,他们总能温暖到我心中。”陈阿姨说。
全程参与,全方位护理
年伊始,工作室突然接到一个十万火急的一位高龄签约居民不小心跌倒骨折,家属非常焦虑,一方面怕老人的病情,一方面担心如果手术,90多岁的老人是否有风险。
放下电话,叶晓景立刻带着团队上门进行了一系列的风险评估。先安抚患者家属,让他们稍安勿躁,医院“绿色通道”,医院骨科门诊,经过医生专业评估后,建议髋关节手术,最终手术取得了成功。
有了家庭医生的帮助,老人转危为安,家属对家庭医生的信任更进了一步。
在随后的康复中,家属放心地将老人转到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骨科联动病房”,进行术后一系列的“康复”治疗,及专家每周会诊。
2个月后,病人康复出院了。而作为老人的家庭医生,叶晓景还是没有“放手”,并再次上门为老人进行锻炼活动度评估,指导她如何在家中有效康复锻炼,为她进行跌倒安全知识宣教,更为术后焦虑的老人进行了心理疏导。
如今,老人已康复如初,逢人便说:“只要有我们家庭医生在,我啥都不怕,大不了我还可以住到叶医生工作室联合的养老护理院呢!”
“目前,我们在探索社区医疗、康复、养老三元合一的健康服务新模式,做家庭医生不能做‘名片’家医,而是要做接地气、贴居民心的实干家医。”叶晓景说。
滴滴水,汇聚成大海
去年,新冠疫情下,工作室中所有医护冲锋在抗疫第一线,他们守口岸,守社区,驻守隔离点,团队医护除了完成日常门诊、出诊、病房值班、家庭病床等工作外,还承担了社区流调、应急转运、站点机场防守及派送医护进博会核酸检测及保障任务。
让所有成员最难忘的是年8月,工作室刘威、孙海燕、周楠3名队员外驻酒店隔离点。
周楠的孩子还不满周岁,孙海燕的孩子也只有6岁,挥别家人,他们克服各自的困难,坚守在隔离点上。
刚到隔离酒店不久,一天晚上,叶晓景便接到了孙海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