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治,关乎民生福祉,更是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关键。
作为超大城市的上海,民主法治建设既为改革发展、攻坚突破撑腰,立足浦东新区改革创新实践需要,经全国人大授权,拓宽“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法治途径,在“改革试验田”开垦“立法试验田”;也聚焦民生关切,推动“一江一河”岸线空间提升改造、过街天桥加装电梯等民心工程;抗疫中,更率先为“一只口罩”立法,以法条规制公共场所佩戴口罩行为,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上海,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提地”。五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全面依法治市持续深化,让法治名片更加闪亮。
一方面,善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破难题、防风险、提效能,耕耘好“立法试验田”。截至目前,市人大常委会已制定7部浦东新区法规,为加快“引领区”建设、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提供法治保障;推进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彰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优势;同时,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遍布全市的基层立法联系点,以及每年数千条经由人民建议征集来的“金点子”,折射着超大城市里,法的视野、法的意识、法的服务、法的效能如何嵌入日常,更落在人们心上。
当法治成为城市重要的制度供给和治理方式,由民主与法治勾勒出的生动图景,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以高质量立法助推高质量发展
就在这两天,市人大常委会确定年立法项目安排,围绕化妆品产业创新、文物艺术品产业发展、住宅小区管理等多部浦东新区法规将“上新”。截至目前,浦东新区已形成7项立法成果。当下,助力经济恢复和重振,浦东新区人大将继续收集“五自由一便利”“六大硬核”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相关需求。
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去年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以来,从金融创新、服务贸易到口岸便利,这些领域都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高质量推进地方立法,赋能高质量发展,为改革和发展“撑腰”保障。
有心人会留意到,立法速度也正加快——去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被赋予更多期待。《上海市数据条例(草案)》作为一部综合性地方法规,当年立项、当年审议、当年出台,为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
与改革相衔接,也紧贴民生关切。
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一份由上海市政协提交、经过多年打磨的联名提案建议:统筹布局长三角城市群优质水资源,推动长三角优质饮用水水源走廊战略规划落地。
聚焦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至年间,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协每年开展联动民主监督活动。上海市政协委员反复调研,在一次次沟通协商中形成共识,谋得良策。
去年,市政协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建设,在全市统一建设“协商于民”委员工作站,组织三级政协委员沉到基层、融入群众。借助这一平台,将专门协商机构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助力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协商于民”委员工作站个,委员们协商内容涉及老公房加装电梯、养老综合服务、集中充电设施建设、社区文化供给、优化营商环境、乡村振兴等方面。
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实践
征询《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改意见,征集民心工程(电梯加装)建议……长宁区虹桥街道居民参与热情高涨,“原汁原味”的基层意见就这样直通立法机关、政府部门。虹桥街道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个设在街道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名来自16个居民区和70余家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员,与法律专家顾问一起参与法条制定。截至目前,该联系点共完成67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询,提出意见建议余条,其中条被采纳。
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扩展至25个,覆盖全市16个区。进一步剖析这些站点,空间上向社区、园区、楼宇延伸,贴近市民群众家门口;功能上,向立法前和立法后两端延伸,从参与立法向监督执法、促进守法、宣传普法拓展;渠道上,线上线下同步问策,促进民意迅速传递、有效归集。仅年,全市各基层立法联系点共提出立法建议余条,涉及30余部法律法规。
这两天,延安东路、福建中(南)路交叉口的人行天桥加装电梯工程全面复工。不久后,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过马路将不再“望桥兴叹”。
人民建议,是上海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另一项有效抓手。近两年来,上海不断畅通人民建议征集渠道、创新征集方式、完善征集制度,不管是作决策、定政策,还是办实事、解民忧,坚持广泛听取民意,保证人人有序参与。一些“金点子”就这样转化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金钥匙”。
譬如天桥加梯,在推进中得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相关政府部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