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韬上海高三作文一类卷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作文题目:根据材料完成作文。带伞时不下雨,不带伞时偏偏下雨,生活中难免遇到与此类似的事。你对这类遭遇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字。学生习作:何妨吟啸且徐行带伞时不下雨,不带伞时偏偏下雨,我们生活中难免遇到与此类似的事。首先我认为这种现象是我们的一种偏见,在天气预报的帮助下,下雨时正好带了伞的情况当属大多数,只是我们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所以将其忽略了。但不带伞时偏偏下雨,往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们感觉上帝总是在针对我。当然了,生活中难免遇到这种事情,也就是对于一件事所可能发生的任何特殊情况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时,却没有发生特殊情况,而真正的问题却出现在了准备之外,这就很尴尬。要解决这个问题,途径有二。一、我们必须要对于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有极其精准的预判能力,可以完美的预估一切将会发生的特殊情况,并预先做好准备。但这可能性不大,毕竟人算不如天算,古人说,尽人事以听天命,也正是因为确实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不可预知的。二、永远做好万全准备。也就是说,我但凡一出门就一定要带上伞,也一定要戴上草帽,因为我也不确定今天是否会艳阳高照,当然最好头上再顶一个避雷针,因为鬼知道今天会不会打雷,这个雷会不会劈死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也太累了,生活质量太低了,活着便失去了趣味。就好比我为了预防我有生之年将会遇到的一切通过飞沫传播的疫病,我将终其一生戴着口罩,想想就很崩溃。所以我的想法就是,对于即将面对的事件,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预判以及力所能及的准备,但是真的遇到了预料之外的突发事件时,怎么办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下雨时没带伞,当然挺让人沮丧,但是淋着细雨吟啸徐行,不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料之外的事件当然会让我们措手不及,但有时带来的也可能是预料之外的惊喜,只要我们坦然微笑面对之。一方面,这可以锻炼我们的灵机应变能力,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生活总是需要一些预料之外,不是吗?预料之外也许是惊吓,也可能是惊喜,但无论是惊吓还是惊喜,都是让我们生活增光添彩的小插曲,我们不用过分去懊丧,而是去感受之,甚至拥抱之,这也是一种体味人生各种滋味的机会,也算没白活一次。所以我特别喜欢苏轼,别人在雨中咒骂、惊慌、不知所措,这个老头在那儿吟啸徐行,享受其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教师评析:这是年上海长宁区二模语文作文题。这位学生的习作,是一类上的水准。给他以高分,最为重要的理由是因为其思维品质高出其他考生不少。面对这样的题目,普通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到“下雨”指的就是“意外事件”,“带伞”指的就是“准备”,文章无非就是探讨“意外事件”和“做准备”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降雨呢?包里永远带把伞即可。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呢?只要随时做好准备就可以了。因此,“有备无患”是个比较稳健也相对好处理的观点。如果学生整篇文章能将“有备无患”的观点鲜明呈现,并将面对意外时“有所准备”的益处、“毫无准备”的害处等以清晰的逻辑展现出来,同时,论据使用基本恰当且不烂俗,语言也流畅。这样的文章拿到三类上、二类下是没有问题的。但,作文给出的材料显然还有更深的挖掘空间。“下雨”“带伞”和“意外”“准备”是点面关系,而非等同关系。通俗地讲,下雨时带伞并不等同于为意外事件做准备,显然前者要简单的多。有思维品质的学生会意识到,不能将后者如此复杂难办的问题简单化。于是,两个质疑出现了。1、我们可以时刻带好伞,但我们可能时刻做好万全准备吗?2、我们可以通过天气预报来预判是否下雨(当然也未必准),但我们可能具有完美的预判一切的能力吗?两者的回答皆是否定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中,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遭遇到意外事件,这是无法避免的。那既然无法避免,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面对之?这才是我们出题老师最想让学生探讨的,也是我们阅卷老师最想看到的,只是有这种思维品质的学生是凤毛麟角的。上面这篇学生的习作可以说在这方面是做得非常出色的,因此一定是能够拿到极高分的。当然,这篇文章的优点还不止于此。其论述的展开很有条理:先论这种事件是一种偏见,再论做万全准备和完美预判是不可能的,然后出观点:坦然面对意外,无需沮丧,甚至享受其中。再之后给出两条理由:1、可提高应变能力。2、意外本就是生活的小插曲,有意外,生活才精彩。从头到尾思路清晰,结构整饬。引苏轼《定风波》词,既借以阐明观点,又有贯穿全文,照应标题之效用,同时使文章具有一种人文底蕴。可见这个学生读书颇多,学养丰富,并能圆熟运用,游刃有余,且无故弄玄虚,卖弄才学之恶习。这也是赢得阅卷老师青睐的一个原因。文章语言干净、利索、简洁、准确。这正是我们高三议论文所需要的的语言!阅卷老师看到议论文中来上几段矫揉造作的抒情,弄上几句浮靡别扭的排比长句,却连观点、理由都表达不明白的卷子,简直不要太厌恶。当然,本文的缺点在于下笔略显随意(当然,这也是其能力的体现),部分语言显得戏谑,尤其是最后一段,颇有和苏轼套近乎的嫌疑。只是瑕不掩瑜,作为高中生,在规定时间内,顶着考试压力能写到这种水准的,必是极高分!这是第一次的推文,笔者旨在树立一个标杆:高三作文符合上述要求的,就是一类卷的好作文。当然,若每次只评价这种好作文,则又显得不接地气(毕竟高考大多数作文只是三类卷水平)。在之后的推文中,会有对于二类卷、三类卷甚至四类卷的习作进行的评价,分析这些文章的问题并探求解决之道,或许更具有普遍意义。(倪文韬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高中教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44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