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串变羊肉吕上海生活垃圾强制分

文/图半岛记者景毅

8月1日,上海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满月”。这一个月来,“垃圾分类”旋风从上海席卷全国,“你是什么垃圾”这句调侃的段子也逐渐成为更多城市居民的生活必答题。

随着包括青岛在内的诸多试点城市给出了垃圾分类时间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走入市民家庭。

垃圾分类是一个需要所有人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议题。它关系到每一个城市成员,触动所有人的利益和生活方式。上海是如何推进这项工作的?上海市民是如何参与其中?青岛又能从中获得哪些借鉴和启示?半岛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上海

习惯的居民

老家江西九江的李颜玲今年已经48岁,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来到上海打工,在这座城市已经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8年多前,李颜玲开始在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路4弄1-3号做物业服务,一直干到现在。

早在年,上海一家专注于社区垃圾分类的社会组织在政府的支持下,来社区推广垃圾分类。在教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同时,也推行了一套由上海政府建立的绿色账户积分系统。于是物业工作之外,监督居民垃圾分类也成了李颜玲的工作之一。

小区里的住户每家有一张印有条形码的积分卡,如果分类投放垃圾正确,住户就可以扫码积分。积分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兑换由政府提供的沐浴露、洗发液、肥皂等生活用品。

半岛记者来到该社区时,李颜玲和工友正在清理一户居民搬家留下的东西:纸壳、塑料瓶收到可回收桶里,脏衣服、外卖盒之类不好变卖的垃圾则扔进干垃圾桶,药品、日光灯管则要放进红色的有害垃圾桶里。

在记者和李颜玲攀谈的过程中,一位老太提着一袋垃圾过来扔,里面装有果皮和一些剩菜。在将这些食物残余倒进湿垃圾桶之后,用于盛装的塑料袋被扔进了干垃圾桶,然后老人在旁边的洗手池洗了一下手,看起来熟练自然。

“您觉得垃圾分类麻烦吗?”记者问。

老人轻轻甩了甩手上的水说:“不麻烦啊,我们都做了好几年了,已经习惯了,知道该怎么分。”

见记者有兴趣,老人又接着说道:“现在家里都有两个垃圾桶,干垃圾湿垃圾直接在家里就分好了,到了社区垃圾桶开放的时间拎下来扔了就行了,没外面的人说的那么复杂。”

李颜玲告诉半岛记者,这个社区共有居民85户,多数是买房的居民,来扔垃圾的居民大部分都像这位老人一样,知道如何分类和投放,但也有个别租房居民不大自觉。“我们的预期不能放得太高,那些垃圾分类分得早分得好的发达国家,你真的去实地体验的话,也是有不少毛病。”爱芬环保的干事宋慧认为现在存在这样的问题可以理解。

定时定点的烦恼

为了保证垃圾源头分类效果,上海市自7月1日起执行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这一规定也让不少市民尤其是上班族颇为苦恼。

在永福路86弄1-6号“伯乐大院”院内,专门的四分类垃圾投放站位于小区内部主干道一侧。考虑到居民干垃圾产生量较多,该小区专门设施了两个干垃圾桶。记者探访时正值中午时分,所有垃圾桶全部挂上了锁。

一旁的公示牌上注明,投放垃圾时间为早上7:00~9:30,晚上6:00~7:30。由于小区经常有外国人居住,公示牌旁还贴着一张英文版的提示信息。

小区门卫严师傅介绍,投放垃圾时间是街道上定的,基本都是大家上下班的时间,目前大家反映还算方便,特殊情况也有,一些着急外出又没赶上投放时间也有把垃圾袋直接放在垃圾站外的。

严师傅说,为了让居民养成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习惯,自7月1日起街道专门安排志愿者值班,现场指导、监督大家投放垃圾。“志愿者值守了半个月,居民投放垃圾的习惯基本都养成了,从7月16日开始,我们街道的志愿者就都撤了。”严师傅说。不过为了巩固分类成果,社区还是在分类站醒目位置安装了监控设施并配以警示标识,实行24小时监控录像,监控终端就设在严师傅所在的社区门卫处。“都是一个小区的邻居,谁没按规定投放,监控里一目了然。”

在记者走访的几个小区中,各个小区的投放时间都有所不同:水清一村和水清三村的投放时间是7:00~9:00,18:00~20:30;水清二村是7:00~9:00,18:00~20:00;古美四村则暂未限制投放时间。其中,水清一村还设置了误时投放时间段,居民可在12:00~13:30将垃圾投放到误时投放点。

对于各小区定时定点投放时间不一的情况,记者了解到,这并非政府统一规定,而是各个街镇和居委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的。水清一村的居委会书记刘萍表示:“居委会通过分析了两个月的监控,找出居民扔垃圾的高峰期后才确定了投放时间。”

对于上班族难以在规定时间内投放垃圾的问题,现在已经有了部分改进措施。莘庄镇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垃圾分类推进办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地每个小区会在门口设置一个四分类的垃圾错时投放设施,居民在这个点位投放垃圾后将被详细记录下姓名、门牌号和投放时间。

由于错时投放的具体名单每个小区都需要备案,物业或居委就能逐渐摸排清楚小区里哪些住户必须依赖错时投放。该工作表示,对于这些居民,一些小区物业也开辟专门通道,规定时间专门让这批人过来投放垃圾。

“撤桶”的艺术

与居民区相比,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垃圾分类似乎难度更大。上海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半岛记者在上海街头走访时发现,无论主次干道都很少见到垃圾桶。一条数百米长的马路,往往只能在公交车站点才会找到一个垃圾桶,且这种道路上的公共垃圾桶基本都是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两分类。

原来,自今年以来,上海加大了对道路、公共广场等区域废物箱优化调整的力度,多个行政区公共区域的废物箱数量相比以前减少了近一半。其中,长宁区、静安区道路、公共广场上的废物箱从原来的多个减少到多个,杨浦区相关区域的废物箱则从原来的多个减少到多个。

在知名的南京路步行街上,路面基本难见暴露垃圾,绝大多数游客都主动将垃圾丢入了桶中。记者询问他们是否觉得垃圾桶少了不方便,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感觉少”“挺方便的”。

一名负责打扫路面的环卫师傅说,撤掉多数垃圾桶后,她所负责的区域内随地丢弃垃圾的情况并未明显增多。另一位正在清理垃圾桶的王师傅告诉记者,撤桶后他们不用再过多地重复停车、开门、换袋等一系列动作,工作效率提升了,也有更多精力可以专注到垃圾桶内垃圾的分类工作上,让尽可能多的公共区域垃圾能够分类运输到后端进行处理,为垃圾处置末端减负。

就记者的走访情况来看,撤桶似乎并没有造成明显不好的影响。这其中,既有市民游客文明素质提升的缘故,也少不了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撤桶“艺术”。

上海欣谊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南京路步行街的撤桶并不是一口气撤到位,其中有一个过渡期,先从最初的个减到66个,保持近1个月。跟踪调查公众的反应后,觉得时机成熟了,再从66个减到46个。“从目前的效果看,大多数市民和游客并没有明显的不适应,我们就决定维持这个数量,继续观察。”该负责人表示。

杨浦区平凉路的撤桶也是用了类似的方式,杨浦区绿化市容部门从排摸到正式撤走垃圾桶足足用了2个月,对沿路商户进行宣传解释和沟通;撤桶后,区里还加强了商铺分类上门收集和道路巡回保洁的频次,没有发生撤桶后“失控”的现象。

羊肉串变羊肉吕背后

对于开门做生意的商家,上海的强制垃圾分类政策又会对他们造成哪些影响呢?

半岛记者在起身前往上海探访前就已经感受到了垃圾分类的影响。记者事先在网上预定了一家靠近虹桥国际机场的经济型旅馆,很快收到提醒信息:因上海执行垃圾分类,酒店不再主动提供牙刷、梳子、剃须刀等“六小件”,建议客人自带。

入住上海后,记者也从客房服务员的装备中感受到了上海垃圾分类的力度和决心。记者所住旅馆配备了4组服务员,每组一辆房间清理车。自7月1日后,所有清理车上都多便携式的垃圾桶和垃圾袋,便于在清理房间时直接分类。

“肯定不能让客人自己分啊,只能是我们分啦。”服务员高淑娟大姐坦言,类规定的确也给她们增加了一些工作量。客房里以包装袋、纸巾以及食品外卖盒为主,这些都要一一分开收集。不过高大姐也说,习惯后区分起来难度不大,分了几天后也没觉得是什么太大的负担。

同样变化显著的还有外卖行业。从7月1日开始,上海外卖将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筷子、刀叉等餐具。这些政策对上海的外卖市场已经产生了影响。

饿了么数据显示,自7月1日至7月30日,上海无需餐具订单环比(6月同期)增长达到了了%。在上海各个行政区中,无需餐具订单量最高的浦东新区,无需餐具的订单占整体订单比达22%。这一个月来,无需餐具订单增速最快的是宝山区,增幅达%。

一般来讲,点外卖中的的残余垃圾需要倒入湿垃圾,再把外卖盒倒入干垃圾。许多用户为了方便垃圾分类,在叫外卖的时候都会备注一下。比如说,消费者在点珍珠奶茶的时候,就会说只要几颗珍珠,因为多了也吃不掉,还要再进行垃圾分类。点烧烤的用户,有的会说不要签子,把金针菇、土豆片和羊肉都放到茄子的盒子里就可以了。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主动给外卖瘦身,“羊肉串变羊肉吕”(不要签子)的段子在上海也成了现实。

源头分好类的垃圾去了哪

半岛记者在上海探访期间发现,这里的垃圾分类可以说实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一以贯之。

为了避免分好类的垃圾重新混装,上海的垃圾清运车专门分成干垃圾和湿垃圾两种车,同时两种垃圾的清运时间也完全错开,确保专车专用杜绝混淆。完成源头垃圾收集后,干湿垃圾车分别送往相应的终端处理厂。

在上海市黎明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这里负责处理浦东新区北片区的干湿垃圾。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天约有吨干垃圾运到这里,这些干垃圾将通过焚烧发电,供应周边区域用电。

干垃圾能够发电,湿垃圾也可以。在公司处理湿垃圾的有机质固废处理场,每天大概能处理吨湿垃圾。湿垃圾分拣去除塑料袋等杂质后,经过粉碎、提油等步骤,将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并用于发电。残余的沼渣将被送入焚烧炉焚烧处理。1吨湿垃圾目前产生的沼气大概有80立方米左右,可以发电度左右。

工作人员介绍,自从强制垃圾分类以来效果显著,以前垃圾坑有很多类似塑料袋、铁罐子,包括一次性筷子等不是湿垃圾的杂质,造成一些设备的卡堵,影响生产。现在垃圾分类更明确,湿垃圾纯度提升,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产能效率。截至今年6月底,湿垃圾处理厂已累计用湿垃圾产沼万立方米,累计发电约万度,全部供应电网,“反哺”千家万户。

记者手记

对青岛的启示

上海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满月,市民习惯逐渐养成,分类效果初步显现。上海经验能给包括青岛在内的其他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带来哪些启示呢?

有法可依是前提。

在上海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展板,从国家到上海市,从街道到社区,相关规定都非常清晰明确,居民百姓有法可遵有规可循。

上海经验显示,在制订政策法规的过程中,各地方应该既要借鉴经验,也要发挥本土智慧,更要深入基层,多沟通交流座谈,要综合分析考虑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资金投入情况、居民综合素质情况等因素,不能闭门造车,不能照搬照抄,不要盲目追求高大上。

全民参与是核心。

实地探访上海垃圾分类,记者感触最深的就是自上而下的全民参与感。在上海探访的4天里,记者每天打车时都会听到收音机传来垃圾分类的新闻及话题讨论,居民参与其中的热情非常高。其中有多次节目是上海各区的区长直接做客电台在线答疑解惑,遇到问题当场落实处理。而在不少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社区垃圾分类公约,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自我约束。

资金投入是保障。

垃圾分类不是一次性工程项目,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运营项目,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财力分步骤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引用采访中上海一位街道环卫办干事的话说:“光喊着要搞垃圾分类但又不拨钱那纯粹是在作秀,喊得再厉害最后也是空。”

考核是必备手段。

在居民整体素质和自觉性还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水平的情况下,建立相应的考核和执法办法并强有力地实施推行是保障垃圾分类工作成功持续实施的重要手段。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该市共出动城管执法人员人次,开展执法检查次。期间,共教育劝阻相对人起,责令当场或限期整改起,依法查处各类生活垃圾分类案件起。这些实实在在监督行动为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有力的执法保障。

因地制宜是关键。

垃圾分类要“因地制宜,找对入口”,各地经济状况、基础设施条件、居民素质差异较大,垃圾分类工作不应照搬照抄甚至搞一刀切。上海市在实施垃圾分类时也是依次开展试点,在把住总方向的基础上给予各末端充分的调整空间。

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上海的经验告诉我们,指望一个完美的政策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听到的争议,看到的矛盾,都是共同塑造城市认同的机会和过程,是新一轮全民素质提升的机会,同时也倒逼社会治理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62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