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挂号、出行叫车……在迈入数字时代的当下,生活的种种场景几乎都离不开技术加持。许多老年人,也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处处遇阻。
老龄化程度超36%的上海,正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智能养老新路。记者从长宁区民政局获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养老特色实验基地已落户于此。未来,这里将集成长宁区20年间的数字养老发展脉络和亮点成效,为数字养老研磨出“长宁方案”。
平均救助用时不超30分钟,老年人共享“数字红利”
为老服务“一键通”,这是数字养老建设中的重点项目。其核心要义在于,用户端的使用流程简化,让信息数据在后台汇集流通。
实践中,长宁区根据老人日常生活需求确定了四项应用场景——一键预约挂号、一键紧急救援、一键叫车出行、一键政策咨询。为提升老年人满意度,该区还运用“产品思维”,重新梳理为老服务流程,并形成“接到老人来电——处理服务需求——完成服务——服务满意度回访”的全新虚拟流程。
自试点至今,长宁区已有3名因跌倒、身体不适等原因发生险情的老人通过这一流程成功得到救助,且平均救助用时不超过30分钟。
与其他为老服务类似,“一键通”试点也采取“政府+市场”的合作模式,其最终是要激活养老大市场的潜力、活力。以长宁区为例,该区养老信息平台就整合了全区近家供应商,涵盖各类生活中常用的市场化服务。
营造“数字无碍”生态,志愿者“一对一”教学
在上海,近万老年人中,不乏一些“互联网冲浪奶奶”。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不少农村老人,依旧受困于智能手机带来的重重门槛。去年,“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行动”被列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最终惠及近万人次老年人。
在长宁区,这堂“手机课”的开展采取“按需定制”的创新模式。经前期调研,相关负责人发现,老年人最希望学习的三大手机功能分别是预约挂号看病、打车出行、办理网上政务。基于这一实际情况,长宁区民政局、各街镇组织服务团队、志愿者和公益人士,为社区老人提供手机技能教学等服务7万余人次,覆盖生活、办事和服务等高频应用场景。
譬如,在“一键通”试点初期,合作技术公司为老人开通了2天1次的服务关爱外呼,也对试点对象开展了一对一的上门指导,帮助老人熟悉设备终端的使用。此外,还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为他们构建“数字无障碍”环境,使老年人真正能够乐享数字养老带来的生活便利。
安全高效,养老监管“隔屏”实现
数字技术,不仅能赋能养老生活,也能让养老机构监管更安全高效。
过去,针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运营、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多方面的监管,还需检查人员亲自上门检查、手动记录、督促整改,再上门核查,效率较低。特别是疫情期间,养老机构随时会进行的封闭管理给及时有效的机构监管增加了更多难度。
在长宁区开发的“数字民政”信息平台中,全区养老机构分布及地址、床位数等信息一目了然。所有检查要素被细化成43条涵盖养老机构许可和备案、服务内容、医疗活动、从业人员等方面的综合监管具体指标任务,在“养老监管”板块中嵌入“主动发现”“被动发现”“自动发现”三种不同的案件工单渠道,通过已开通的“数字民政”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