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爷爷在社区里种植了很多花草,绿色植物虽然美观,却也占据了公共空间。
社区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简单取缔,而是专门为其划定、装修了一块天地,并让热心种植的志愿者帮助老爷爷一起打理花园。“马爷爷花园”的牌子,向每个经过的人介绍着这块区域的来龙去脉。
马爷爷对于种植的热情更高了,他告诉第一财经,自己已经放弃了多年的打麻将习惯,专注于操持“马爷爷花园”,在他身后,兰花正在盛放。
在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马爷爷或许会遇到更多的到访者,他很乐意与大家分享种植经验、养生心得。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于9月25日开幕,主题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这个主题,不仅意味着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在15分钟的路程内,居民能够抵达足够的养老服务空间、儿童活动空间、就业学习空间、街区文化空间和游憩空间,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居民都可以亲身参与其中,建设、治理和享受社区公共空间。
“提出‘人民城市’这样一个概念,其实就是让大家都参与到我们营造社区生活圈的过程当中来,大家可以想想,‘我希望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环境当中?’”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学委会主任郑时龄表示,“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城市空间艺术季。”
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由1个主题演绎展区、2个重点样本社区以及全市其他18个体验社区构成。主题演绎展位于近年的城市更新典范上生·新所。两个重点样本社区是长宁区新华社区、普陀区曹杨社区。其余十几个体验社区位于全市各区。除了实景体验、艺术介入,还有各类学术研讨和社区营造活动,将在艺术季期间展开。
每个人的城市空间艺术季
上生·新所不仅是上海新晋的时尚地标,也是经典的城市更新案例。园区在对历史建筑进行整体保护的基础上,更新内部功能。孙科别墅成为各类展览的文化空间,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成为茑屋书店,海军俱乐部成为时尚及文化艺术活动的秀场。这里还有喷泉广场、树阵花园、泳池游廊等公共空间,本身就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的鲜活案例。
建筑师用3D打印的方式做出几个大小不一的空间,散布在上生·新所的园区内,用主题动画、沉浸式影像、视频、照片、互动的方式,介绍“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基本理念,展示多个上海及国内外社区生活圈的创新实践案例,也邀请观众参与其中,与各种装置互动起来,在这里做一场瑜伽、在“街道”骑行,与艺术不期而遇,或者,只是简单的坐在装置风景中休憩。
作为主题演绎展区的所在地,本次城市空间艺术季的重心不在这里,而在整个城市。手里的地图,就是最好的导览手册,观众可以带着它,任选一地,进行一场漫步的旅程。
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徐毅松看来,曹杨社区和新华社区各不相同却又有很多相似。
“曹杨新村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工人新村’作为一个时代的理想图景,是当时幸福生活的代名词。经过多年使用,目前住宅老化陈旧、功能活力欠缺、公共服务不足、游憩空间缺乏。”在他看来,曹杨新村需要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目标开展规划建设,进一步提升社区品质,激发社区居民、就业者和在地企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凝聚起新的集体共识。
另一方面,新华社区具有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特点。“从现状特点看,新华路街道居住与就业功能融合,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人口结构多元,老龄化特征突出、青年白领占比大,社区建成度高,可用于增建设施的空间十分有限。”在条件局限下,街道积极调动在地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融入共建,取得了较好效果。
而今,两个社区都设计了沉浸式的体验路线,让访客、居民更好地了解历史,享受社区生活,并有机会参与其中共同建设。
其他的18个体验社区也将相继推出展览和体验路线,其中既有市中心成熟且各具特色的社区,如静安临汾、长宁虹桥、浦东陆家嘴、徐汇田林、黄浦瑞金、杨浦四平、虹口多伦、闵行梅陇社区,也有正在发展的新城社区,如临港新城、嘉定新城、松江九里亭的社区,还有乡村社区,如浦东惠南镇海沈村、青浦重固镇章堰村。
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和自然资源处的于健告诉第一财经,临港这次设计了一条路线和两个展场,其中一个展场位于申港社区。与市区很多社区不同,临港的社区尺度比较大,而且比较新,申港社区古棕路附近区域,虽然只有十多年历史,已经算得上是“老社区”,也开始出现一些建筑功能、社区风貌上的问题。借着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机会,他们希望对社区进行治理,在展期内,呈现一个治理的过程:如何进行调研、确定方案、公众参与。另一个展场位于星空之境公园,展现临港未来生态、宜居的社区形态,这里既会呈现临港近些年的发展变化,也会通过国际设计新营地的论坛,吸引更多建筑师、规划者参与其中。
“现在从滴水湖地铁站出来,可能会觉得广场很大,又很晒,导向标识系统也很差,我们会增加一些导览信息,增加驿站等服务设施。”于建表示,希望通过这两个月的活动,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位于青浦区重固镇的章堰村,是乡村振兴示范村,青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陆璐嫣告诉第一财经,章堰是上海市乡村社区生活圈的示范村,正在逐步实现古村复兴。
章堰毗邻的福泉山遗址被称为“古上海的历史年表”,村内现存多处文物和老宅。章堰结合乡村老龄化人口、儿童数量较多的局面,在保持村庄建筑风貌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植入了邻里客栈、社区食堂、便利店、老年活动中心、儿童之家、花园、广场等功能性设施,与此同时,一些老宅得以修复或重建,当地民宅“章家宅”旧址改造的章堰村文化馆,更是被设计网站Designboom列入全球“十佳博物馆及文化中心”排行榜。
陆璐嫣透露,10月起,章堰将推出一条体验路线,向到访者展现规划者、建筑师、老村民共同营造的结果,也畅想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支离破碎的日常生活得到修复
“在中国,可能我们人口密集的地方,看起来人和人的距离很近,但真正的社会交往却很疏离和松散。怎样才能在高密度生存环境中,让每个人都能找到类似家一样的‘社会紧密感’呢?这是需要通过15分钟社区生活圈来建构的。”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学委会委员张宇星表示。
在张宇星看来,现代生活有两个显著趋势。首先,实体社区被虚拟社区替代,每个